【摘 要】語義學和語用學是語言學的兩個分支,它們都涉及對語言意義的研究。本文探討了二者的關系與區別。盡管很難劃分語義學與語用學的界限,但是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使我們加深對語言的特點與功能的理解。
【關鍵詞】語義學 語用學 關系 區別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54-02
20世紀70年代早期,一些語言學家嘗試用語義學代替句法學,使其作為研究語言學的基礎。從此,這場側重于語言意義的研究運動使語義學迅速發展。通過對語義學進一步研究,語言學家認識到上下文意義研究的重要性。這使得語用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語義學和語用學是語言學的兩個分支,它們都涉及語言意義的研究。正是他們的密切關系使語言學家難以設定一個清晰的邊界,而且二者之間的區別一直是語言學家和語言哲學家困惑和費解的問題。關于語義學和語用學的關系問題可以追溯到提出符號學三分法的查爾斯·莫里斯和支持三分法的魯道夫·卡納普。杰弗里·里奇、斯蒂芬·萊文森和肯特·巴赫也試圖區分這兩個語言學分支,但目前尚無定論。
一 語義學與語用學的關系
在區分語義學與語用學之前,我們需要討論語義和語用的關系。作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語義學對語用學影響頗深。雖然語義學(概念語義學層面)與語用學之間的關系仍存在分歧。目前就二者的關系而言,主要有三種邏輯關系:(1)語用學應該歸入語義學。(2)語義學應該歸入語用學。(3)語義學和語用學是兩個不同的和互補的研究領域。
杰弗里·里奇把以上三種邏輯關系稱為:(1)語義學派;(2)語用學派和;(3)互補派。從語義學派和語用學派的角度看,二者之間不應該存在區別。但是一些純粹的語義或語用現象還是存在的,例如蘊含或者會話含義。從互補派的角度看,原則上應該保留語義學與語用學的學科獨立性。這種觀點更被大多語言學家廣泛接受,它認為語用學和語義學雖然是不同的語言學分支,但二者可作為互補,處理不同方面的意義。所以在互補派的基礎上,形成了語義和語用之間的學科邊界。
二 關于語義學與語用學區別的假設
語用學曾被認為是一個方便的“垃圾箱”,語言學家將不能用語義學解釋的語言現象劃給語用學。所以語義學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語用學的發展。正是二者之間親密的關系導致了二者區分的困難。以下主要討論語義學與語用學之間區別的假設。
1.莫里斯和卡納普的符號學三分法
作為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分支,語用學是語言學哲學的源頭。語用學作為現代使用術語起源于哲學家查爾斯·莫里斯。他提出了符號學的三分法。即把符號學分成三個分支:句法學——記號之間的形式關系;語義學——記號與它用以指稱的對象之間的關系;語用學——記號與解釋者的關系。
莫里斯的符號學從二元的層面解釋了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三者之間的關系。在符號學的每個分支中,人們可以區分闡述相關元語言的研究,并闡述一些應用元語言來描述特定記號和他們的用法的研究。即使在今天,在理論與研學領域中,莫里斯的符號學三分法仍然是大多數哲學家和語言學家考慮基本區別的方法。
魯道夫·卡納普非常支持莫里斯的三分法,并對這三個分支按照抽象程度進行了排序:句法學最抽象,其次是語義學,最后是語用學。因此,句法學為語義學提供輸入,語義學為語用學提供輸入。把記號縮小成語言學符號,這就使我們對語用學有一個宏觀的認知,即語用學是研究說話者和聽話者對語言的理解。
2.里奇對語義學與語用學的分析
杰弗里·里奇認為,在一般意義上,語用學研究的是話語與說話者的關系。因此,語義學和語用學之間的區別往往與意義和使用之間的區別相關。
在實際研究中,“語言”和“語言運用”的區別的討論可以歸類到語義學與語用學的區別這個范疇。兩個領域都研究意義,但它們之間的差異可以追溯到兩個不同用途的動詞“意味著”:(1)What does X mean?(2)What did you mean by X ? 傳統上,語義學以二元關系來處理意義,例1中的“what”和“X”;而語用學以三元關系處理意義,例2中的“what”、“you”和“X”。因此在語用學中的意義定義是相對于說話者或語言使用者而言的,而語義學中的意義定義是一種語言表達的屬性。
3.萊文森的語用學定義
斯蒂芬·萊文森認為語用學的定義是很難最終定論的,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語用學定義,并且發現這些定義各有缺陷或者介入了其他領域概念的定義。其中的一個語用學定義為:語用學是研究所有不能被語義學理論解釋的意義。該定義事實上區分了語義學與語用學。可能會引起困惑,其中的疑問就是既然語義學就是全部用來研究意義的,那么還剩下多少是供語用學研究的呢?語義學家同樣也有疑惑,即使一個理論有內部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不論采用什么樣的語義理論也不能涵蓋并解釋所有廣義上的意義。
三 關于語義學與語用學區別的評論
語義學與語用學之間的區別已經以不同的方式被闡釋。肯特·巴赫認為以下三種方式區分語義學與語用學是比較科學的;它們分別是真實條件與非真實條件意義,傳統與非傳統意義和上下文獨立性與上下文依賴性。
1.真實條件與非真實條件意義
語義學側重于研究句子和搭配規則,從真理條件出發表達命題。它處理單詞之間的關系。而語用學關注話語意義的研究,它通過研究真理條件找到意義的合理解釋,而這些意義往往不能通過語義學來解釋。簡言之,語用學=意義-真理條件。
然而,這種方法也同樣存在問題。有些語言形式表達與真理條件沒有任何關系,例如:問候語,傳統的含意觸發器(but)和句法結構(祈使句)。即具有語言編碼句子的意義并不總是完全由真理條件確定的。此外,一些含有真理條件的句子常常被語用“侵入”,如后格萊斯主義的會話含義可以有助于話語真理條件的突出。如果以上討論是正確的,那么這種方法并不能從原則上區分語義學與語用學。
2.傳統與非傳統意義
根據這種觀點,語義研究傳統方面的意義,語用學研究非傳統方面的意義。因此一個語義解釋不能取消,但語用的解釋可以。然而,用這種方法區分語義學與語用學也同樣存在問題,那就是有一些話語的傳統意義與使用密切相關。例如,一個語句總是有其傳統的含義。例如:Joe is poor but happy.這句話的意思是貧窮和幸福不能同時存在,但盡管如此,Joe仍然是快樂的。對“but”的傳統解釋是建立含義上的對比。所以“Joe is poor but happy”總是一定隱含著“Surprisingly Joe is happy in spite of being poor”。
傳統的含義不能被取消。在傳統的含義、廣義會話含義、具體會話含義中,傳統含義是最傳統的,因此最“語義”,最不“語用”;具體會話含義是最不傳統的,因此最不“語義”,最“語用”;廣義會話含義居二者之中。換句話說,這三種類型的含義形成一個語義-語用連續體,并且很難劃分這個連續體的界限。通過以上討論,可以發現語義-語用區別與傳統-非傳統意義區別并沒有一個明確的關系。
3.上下文獨立性與上下文依賴性
上下文常常用來解釋語用學是如何補充語義學的。所以,從語義學角度解釋的意義是獨立于上下文的。
語用學試圖探索語言是如何在上下文中使用的,并且認為具體的話語意義解釋是有上下文依賴性的。實際使用在上下文和具體解釋話語意義是上下文相關的。然而,這種對語義-語用區別的定性,是建立在語義學中不存在上下文概念的假設之上的。與這種假設相反,肯特·巴赫認為對于一些指示詞,比如,我、在這里、現在,這些指示詞的內容都隨上下文語義。鑒于此,肯特·巴赫提出了兩類上下文:(1)狹義上下文:上下文的信息內容是確定的變量。其屬性是語義的。例如:那些關于指示詞who、whom、when、where的上下文信息是確定的。(2)廣義上下文:上下文的信息與說話者的意圖相關。其屬性是語用的。
顯然,相對廣義上下文而言,狹義上下文在范疇上和使用上都受到更多的限制。通過對上下文在語義學和語用學中使用的討論,可以看出,利用上下文獨立性與上下文依賴性也不能嚴格地區分語義學與語用學。
四 結論
從通過語言傳播意義的方面看,語義學與語用學是兩個不同的和互補的研究領域。劃定兩個研究領域之間的界線是困難的并且有爭議的。當前對語義學與語用學之間的區別的闡述往往充滿著矛盾和不合理的假設。所以,就語義-語用區別這一問題,回答下面兩個問題是必要的:(1)區分語義學與語用學的原則基礎是什么?(2)二者的邊界具體存在于哪方面?一些語言學學家仍然在探究這些問題。盡管很難劃分語義學與語用學的界限,但是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使我們加深對語言的特點與功能的理解。
參考文獻
[1]Leech G. Semantics[M].Penguin Books,1981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3]Levinson S.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4]Morris C. Pragmatics:Critical Concepts[M].New York:Routledge,1997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