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作為交際工具,在許多場合起著橋梁的作用。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只懂語言并不能解決所有的交際問題。文化和語言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來說,研究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如何進行英語語言文化導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此,本文就此問題作一淺探。
【關鍵詞】英語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57-02
英語學習中,文化與語言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學習為語言學習提供真實的、豐富多彩的語境,促進語言學習和外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朱文俊說:“通俗地講,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著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個窗口揭示著該文化的一切內容。而文化又是語言賴以生存的根基,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p>
語言學習中的文化學習既是學習手段,也是學習目的。文化學習包括文化知識的學習,也包括情感態度的調整和行為的變化。我們在學習英語時,總希望對外語的運用盡量能像英語國家的人一樣準確、流利和自然。但是,由于學習者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了解不多,而且在實際交流中喜歡套用漢語的觀念和習慣去理解對方,因此經常會出現交流障礙。如果想將英語變成熟練的交際工具,就必須深入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要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此可見,跨文化交際背景下語言文化的導入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換句話說,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 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文化知識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約定俗成的。由于中西文化是在不同文化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所以人們的思想、信仰、習俗等都存在相當的差異。我們在學習英語時不可避免地體會到這些差異。然而在我國長期的英語教學之中,大多數教師和學生都習慣地認為,只要我們掌握了基本的語法、一定量的詞匯、語音語調知識,就等于掌握了英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視了文化背景知識對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培養出來的學生盡管掌握的詞匯量很大,語法知識也很好,但缺乏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學生常常出現造句準確但使用失當的現象。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也受到制約。為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對所學語言教材的全面了解,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這不僅能使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把英語學“活”,從而達到英語教學之目的。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提高自身的語言文化修養。
在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障礙是學習者普遍遇到的問題。產生障礙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對英語國家文化中的俚語或習語缺乏感性認識
閱讀有關文章時,每當遇到一些俚語或習語,學習者便不知所云。這可能是由于學習者平時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較少,常用本族文化去理解,即無法找出上下文關系,嚴重影響其對文章的理解,常表現為閱讀速度慢、曲解原文意思。
例如:“It is a wise father knows his own child.”這是一句英國諺語,出自莎士比亞的劇本The Merchant of Venice的第二幕第二場,是劇中一仆人Launcelot對闊別多年的父親Old Gobbo說的:
Launcelot: Do you not know me, Father?
Old Gobbo: Alack, sir. I am sand-blind, I know you not.
Launcelot: Nay, indeed if you had your eyes, you might fail of the knowing me: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Gobbo因自己的眼睛快要瞎了,無法認出眼前的孩子。Launcelot對此的解釋是:長久的離別,即使是聰明的父親也未必能認出自己的兒子。在上下文中,這種理解入情入理;若按字面直譯為:“只有聰明的父親才知道自己的孩子?!辈粌H表達略嫌拙笨,而且有悖常情:當著父親的面,兒子評價說父親不屬聰明之列,顯得唐突。因此,上句可譯為:無論怎樣聰明的父親也不見得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倘若學生在平時英語學習時未攝入英語中這些特有的俚語或習語,那么在閱讀時就會碰釘子。
2.對中西文化中共有事物缺乏正確認識
同樣的一件事物,由于文化背景差異,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輕視狗,因而有“走狗”、“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于習語和諺語中,并把人比做狗。例如:“water dog”(水性好的人)、“top dog”(權威人士)、“I am an old dog.”(我已經老了。)、“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等等。在英語學習中若不留心這些差異,就會導致文化沖突。
3.混淆了中西兩種文化中的社會文化意義
眾所周知,每個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這種文化背景存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人們的一言一行,無不受到它的制約。如,漢語中習慣將稱呼“王老師”、“張護士”稱為“Teacher Wang”、“Nurse Zhang”,英語國家的人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再如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Peter”。
二 跨文化交際背景下語言文化的導入
針對上述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取什么措施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交際技能是一個值得關心的話題。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1.文化背景介紹
教師概括介紹與所閱讀文章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掃清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幫助學生理解深層的文化內涵。如:當理解“As a young man,you should get Midas touch.”一句時,大多數學生會直譯為:“作為年輕人,你要得到邁達斯的觸摸?!苯處熜枰o學生做相關文化背景介紹:邁達斯是傳說中的佛里幾亞國王,酒神狄奧尼索斯賜給他一種力量,使他能夠把他用手觸摸的任何東西變成金子。這個故事與中國人熟悉的點金指的神話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Midas touch”是個習語,意思是“掙錢的本領”。該句正確的翻譯應該為:作為年輕人,你要有掙錢的本領。
2.文化信息對比
外語學習不同于母語習得,學生學習外語一般是在他們已經掌握了母語之后才進行的,這時,學生已經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語言符號系統,這種原有的知識對外語學習有很大影響。一方面,它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新的語言知識;另一方面,它又干擾新的語言知識的獲得。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很好地利用學生原有的語言知識,結合日常教學把兩種語言經常加以對比,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夠培養他們自覺地汲取目的語言中各種文化信息的習慣,從而提高他們使用外語的準確性和得體性。結合日常外語教學進行文化對比可以在各個層面進行,例如可以在詞匯、語用、習俗、語篇、文體等各個層面進行文化對比。
3.創造語言文化環境
鼓勵、引導學生多接觸英美原版的資料,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生動展現目標文化的各個方面,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標文化。例如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的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網絡獲取更多的英語文化信息,還可以鼓勵學生與英語為母語的人面對面交談,讓對方把自己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告訴學生。
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學院可成立英語協會、開辟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英語配音等活動,模擬現場,在實際運用中學好英語。
三 結束語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差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注意語言教學,還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朱文俊.現代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陳宗倫.論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4]王福禎.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英語詞語[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