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討論式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學習思維、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社會性等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實行討論式教學要注意:以問題為中心、注重課堂組織形式和人數,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等,要注重對課堂的討論式教學的評價和總結。
【關鍵詞】討論式 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69-02
討論式教學就是教師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學生經過課前預習思考,在課堂上經由教師引導就某一問題發表見解,教師就討論結果作出總結,從而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探尋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 討論式教學的理論依據
1.孔子的討論式教學實踐
孔子是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將討論式教學分為三種形式:老師自問自答,這是孔子運用最多的問答方式,即明知故問,引起學生的注意,使他們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老師問,學生回答,孔子依據教學情境和教學要求的不同,就某一問題直接向學生發問,學生回答完畢后,依據學生回答的情況予以總結。這種形式被廣泛運用到今天的課堂教學中,也就是提問的方式;孔子引導學生問,老師解答。孔子注重創設和利用一定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提出問題,再因材施教,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和教育。
2.蘇格拉底的助產術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以向別人請教的方法來傳播自己的思想,他聲稱“我自知無知”,只有把問題提出來請教。當別人作出回答時,他又對其種種答案進行反駁,最后,引導對方把蘇格拉底主張的觀點說出來,這種方式稱為“助產術”,為最早意義上的“發現法”。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的建構而得到的。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通過對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等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經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意見的交鋒、補充和修正加深對論題的理解,教師則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需要的資料,獲取相關信息以及理論方面的指導,將問題更加深入。
4.合作學習理論
合作學習理論認為:課堂是一種復合型的教學活動。教師進行討論式教學時,討論應具有競爭性,以使自己的觀點讓人信服,學生應明白須通過充分準備、默契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在現代的人才觀和知識經濟的社會背景下,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獨立見解的、有創新意識的人才,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發展。而教師的討論式教學正為這樣的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二 討論式教學的作用
1.容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的灌輸式教學使學生缺少興趣,教師應采用新的教學方式,互相討論往往能引發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能夠增強記憶,提高課堂效率
激烈的討論,通過刺激大腦皮層,從而引起人的亢奮,使所討論的內容在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經過討論得出的結論,不僅記住了結論本身,甚至還能記住當時討論的場面和情景。師生之間信息交換量大,加工量大,師生及時反饋信息快而強,進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3.能過形成良好的學風
互相施以積極的影響,集體的、動態的討論學習方式,能夠形成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者互相影響,即而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這種好的學習風氣能夠促使一個學校或班級整體水平的提高。
4.深化學習思維
個體的靜態學習即獨立思考得出的結論往往模糊、膚淺,集體的動態學習方式即討論式學習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深刻、有條理,并且能夠使所討論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
5.有利于學生社會性的發展
討論式教學,打破了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界限,這種直接性的交流,有利于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主要表現為:加強了學生的社會交往意識,讓學生直接加入到學生組織中去,傾聽別人的發言,尊重別人的意見和觀點,學生之間合作完成教師交代的任務,在小組中積極表現自己的意識等。加強了學生的協調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小組之間要形成一致的意見,在解決小組成員意見沖突時,無形中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和解決矛盾沖突的能力。
三 討論式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討論式教學要針對問題進行討論
教師在上課之前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基礎布置好任務,讓學生做好預習,使課堂具有較為明確的目的性和選擇性。問題要有程序性和啟發性,討論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能力、知識起點、思維發展順序相適應。討論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宜難度過深、過難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使討論式教學無法展開。
2.討論式教學的課堂組織形式、人數
在進行討論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重新安排課堂組織形式,例如“圓桌式”,教師打破前后左右結組的形式,讓學生重新組合。
關于討論人數的問題,在全班進行討論時,一般為分組討論,當小組人數過多時,討論容易混亂,也不利于小組成員的全體參與;人數過少,相互啟發的程度將受到影響,討論式教學時,小組人數在4~8人時最為理想,可按照班級人數平均分配,使小組成員人數基本相近。
3.討論式教學的參與程度
在討論過程中,要調動全班同學以及各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學習成績差異、參與程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學生則由于成績及個性等原因,經常游離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邊緣,很難有自我表現的機會。討論式教學一個最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討論的過程中來,避免讓部分學生壟斷課堂。
4.討論式教學的時間把握
在討論式教學實踐中,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不能為了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而討論,在討論中教師要掌控好時間,討論時間過長,學生將問題討論完后可能會討論與問題不相干的話題,影響了課堂的效率。討論時間過短,學生可能未將問題形成一致意見,從而影響了討論的效果。只有在適宜的時間里,才能讓討論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5.討論式教學對教師提出的挑戰
教師通常采用“講授式”進行教學,討論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要具有相當高的專業能力和整體素質,教師在提出討論的問題上,要具備對討論分組的掌控,對討論時間的掌控,在討論問題結束時要具備對問題進行概括總結的能力,對學習目標掌控的能力。
四 討論式教學的評價
對討論式教學的評價,主要是考查教師對討論式教學法的實施程度。可以從討論的問題或情境的設置是否得當,討論過程中師生角色扮演是否適當以及討論的時間和時機掌握是否恰當等多個維度去考查。討論式教學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討論的過程本身,聰明的教師是不做結論的,即使做出了結論,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去總結。具體說來,評價討論式教學的效果,并不在于討論的“熱鬧”程度,也不在于最后是否得出了一個標準答案,形成了一種結論,而是在于討論過程中教師是否能夠引導學生去質疑、發現、聯想和想象問題;學生是否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結構并用于實踐,實現了建構式的學習;學生是否能夠把其已有的直接或間接經驗用有邏輯、有理性、易于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是否通過討論式活動學會了競爭和合作;學生的求異思維、跳躍式思維是否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等。當然,對于討論式教學不是僅僅通過一次課堂教學就能將學生的上述素質提高的,同講授式教學一樣,這種教學模式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長期的鍛煉,才能潛移默化地將學生的各種能力、素質、思維得以提升。
討論式教學方法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體,在討論式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達成一致時,才能真正發揮討論式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王大凱、郭欣.討論式教學的幾點認識[J].教育科學研究,2001(3)
[2]張敦升、黃顯日、戰萍.應當提倡討論式學習[J].職教通訊,2000(5)
[3]王旭.討論式學習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應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9)
[4]吳玉芳.英語課堂“討論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長治學院學報,2007(S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