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應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理工科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如何認知自身在理工科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的角色,并發揮其作用,直接影響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
【關鍵詞】輔導員 創新人才 角色認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71-02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工作報告中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高等學校承擔著創新人才培養的重任。輔導員在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要扮演好推廣者、組織者、協調者等多重角色,為創新人才培養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 輔導員要做創新精神的推廣者
目前,創新教育正逐漸從傳統的功利性職業訓練教學目標過渡到當前的非功利性的教育本能,開展創業教育不能急功近利。雖然并不是每一個大學生都要走上創新之路,但是知識經濟社會要求每一個大學生都需要具有創新精神。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本,注重培養每個學生的創新精神,做創新教育的推廣者。
1.將創新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教育
傳統文化中有因循守舊的陋習,缺乏培養創新人才的氛圍。尤其是理工科類學生,長期被灌輸踏實、嚴謹的治學思維,致使大部分學生缺乏創新精神。作為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發現和保護學生標新立異的思想,并給予肯定和指導。同時,可以面向全體同學開展創新類的素質拓展活動,使同學們打破以往陳舊的思路,在活動中體驗到創新的奇妙,并由此敢于創新,樂于創新。
2.將創新思維培養納入課堂教學
創新的靈魂在于思維,目前,創新思維培養類課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高等院校的課堂教學中,輔導員可以加強對這些課程的學習和研究,每學期為學生設立0.5學分的創新選修課,開設《創造學原理》、《創新能力自我訓練》、《創造發明案例分析》等課程。這些課程從思維科學、心理學、方法論的角度探討創新性思維的問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每學期選擇1~2門課程進行學習,使創新教育貫穿整個大學生涯。
3.將創新團隊擴展到每位同學
合理高效的團隊,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環境基礎。目前,創新團隊基本是由于競賽需要而產生的,這樣的團隊也會隨著競賽的結束而消失,為了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到創新團隊中來,筆者所在學院成立了科技協會,組建了創新集中營。由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擔任隊長,每一位學生都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團隊加入,團隊中要有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團隊定期制訂創新課題,大家共同研究。以此保證創新團隊的延續性和各個不同知識背景下創新思維的差異性,使創新教育更好地推廣給每位學生。
二 輔導員要做創新活動的組織者
清華大學前校長顧秉林認為,創新型人才必須在創新的實踐中培養并成長。理工科專業輔導員要指導學生克服“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課外”的傾向,多組織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有效載體。
1.組織專業技能創新活動
理工科學院每年都會有很多創新、創業類比賽。每次大賽都要做好前期宣講、收集作品、賽后總結備案等工作。同時可以組織學生擔任老師的科研助手,協助老師做科研工作,每月進行考核,有明確的獎勵和淘汰制度。充分挖掘學生的自身潛力,利用學校的優秀資源,為專業技能創新活動提供專業指導。
2.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當前,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成為彌補課堂教學活動創新性不足的重要教育載體。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機制,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為學生社會實踐提供場所和平臺,與相關企業建立一些實習基地,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中,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輔導員因其特殊的身份,自然成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并發揮重要作用。
3.組織課外文娛活動
課外文娛活動對于學生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理應成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于理工科學生長期缺少人文培養氛圍,輔導員應定期積極開展有意義的課外文娛活動。如可以開展書評、經典名著表演、朗誦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軟實力。
三 輔導員要成為創新培養體系的協調者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涉及校內外各種因素,既有學校管理部門和教師的參與,又有學校與企業以及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合作。因此,輔導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個時期、某一個場合,而需要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時期、各個角落。
1.協調教學與學生工作的關系
輔導員是專業課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橋梁,大學師生之間更多的是在課堂上進行接觸,而輔導員在課外要懂得將專業課教師與學生有效組織起來,讓師生之間多一些溝通,一邊創造條件讓專業課教師有機會針對學生創新創業進行更多的指導,一邊鼓勵學生多向專業課教師請教有關創新、創業的知識。在創新競賽的指導過程中,專業課教師承擔技術指導,輔導員承擔文字撰寫、語言表達能力指導。二者優勢互補,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
2.協調學校和企業的關系
輔導員較之學生更了解企業對學科與學生的需求狀況。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素質能力,適時引導學生選擇實習單位,發揮個人特長,為將來就業做好充分準備。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員應積極與有關企業進行溝通,推薦學生到企業實習或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等活動,促進企業與學校及學生的相互了解。
3.協調校際之間的關系
不同學校之間的有效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教育的發展及創新人才的培養。輔導員是學生社團及學生會的直接管理者,他們可以利用這種便利條件,開展跨校的學生交流、學術科研活動等促進校際資源共享、人才互助及學科互補。另外,輔導員應鼓勵學生開闊視野,參與跨學科、跨文化的交流,培養理工科學生全面的創新能力。
創新的根本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創新。培養理工科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國家培養一批創新人才,更在于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適應能力,讓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在理工科創新人才培養的體系中,輔導員要扮演好推廣者、組織者、協調者的角色,并在角色中不斷探索、及時調整,讓創新教育成為新時期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冉育彭.創新教育背景下輔導員作為之探討[J].大學教育,2012(9):29~30
[2]張慧.輔導員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作用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4):194~195
[3]王希賓.試論輔導員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角色定位與作用[J].文教資料,2009(16):218~219
[4]劉沫.理工科大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D].南京工業大學,200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