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生的就業不僅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深入分析社會轉型時期影響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探討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轉型期 高職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72-02
隨著我國社會逐漸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進入社會轉型期以來,無論是我國的經濟體制還是教育體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生的畢業人數逐漸增多,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其中高職生的就業壓力表現得尤為突出。
一 探討高職生就業問題的意義
據統計,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2013年,達到699萬人,比上年增加19萬人。一連串的數字表明,2013年應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持續的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等導致全球經濟低迷,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場不好,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放緩,企業招聘量縮水。再加上高校擴招和教育產業化政策推行,大學生人數的增幅遠遠超過經濟增長所需要的人才增長。在學歷方面,高職生難與研究生、本科生抗衡;在技能方面,則受到各類外來務工者及中職生的雙重沖擊。高職生的就業不僅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同時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尤其重要。因此,探討高職生的就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 影響高職生就業的因素
1.高職生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
當代高職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部分高職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刻苦精神、鉆研精神,學習紀律渙散;由于基礎較差,進入大學階段,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還有的高職生缺乏生活閱歷,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理表現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不顧他人的感受;自私狹隘,難以與人交往,難以適應集體生活。這些對高職生的就業都帶來了不小影響。
2.高職生的價值取向干擾了就業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出現了重實惠,輕道德;拜金主義,為謀取錢財不擇手段,甚至違法犯罪;以權謀私、錢權交易、腐敗墮落、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唯一目的的問題和現象。致使部分高職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問題,出現以逸待勞,急功近利的就業思想。有一部分畢業生只注重自身感受和體驗,不站在社會需求和實際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在價值取向和道德選擇上表現為個人至上,擇業時滋長了虛榮、攀比心理和好高騖遠的心態。還有部分畢業生對就業形勢不聞不問,或到單位工作幾天后就辭職,長期處于失業、待業狀態。
3.職業認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高職院校注重職業技能教育,培養既懂理論、又會操作的復合型高級人才。高職教育的優勢就是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習理論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高職院校畢業生受專業特點影響,畢業以后絕大部分將深入基層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是部分畢業生對自身認識不足,心系管理崗位,對生產第一線等基層崗位缺少興趣,眼高手低,不切實際,造成了就業中的心理誤區。還有部分畢業生不考慮自身實際和專業方向,盲目追求社會知名度高、經濟實惠的就業單位,形成不健康的虛榮心理。
4.對就業前景的關注比較少
目前,許多高職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較少,在安逸的生活狀態下,對激烈的社會生活沒有足夠的了解,在經濟上仍依賴父母,并沒有感受到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對就業缺乏準確的了解和認識。在市場經濟下,大學生擇業觀念日趨功利化,強化個人利益,淡化國家利益。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進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擇業、就業的基本途徑。但受社會各種思潮和觀念的影響,學生擇業過多地重視經濟利益,往往把職業的經濟報酬作為擇業的首要條件。對工資高、待遇好的職業趨之若鶩,卻舍棄了國家利益和職業的理想價值。這些都影響到了高職生的就業。
5.缺乏應聘技巧
缺乏應聘技巧,導致高職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產生挫折、虛榮、攀比等不良的心理狀態。高職院校畢業生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自身條件比不上普通高校畢業生,所以很多學生畢業時不敢到人才市場求職應聘。還有很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缺乏競爭意識,白白浪費了很多就業機會。有些畢業生在擇業面試過程中經歷一次小小的失敗以后,就陷入苦悶、焦慮、失望和悔恨之中,面對競爭者的高學歷、高學位證書,顯得驚慌失措,信心不足。
三 高職生就業的解決對策
1.高職院校要加強高職生科學的就業觀、擇業觀教育
科學的就業觀、擇業觀教育是高職院校的一項系統工作,各高職院校從新生入校開始就要對他們開展科學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教育,通過對他們進行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政策教育、健康擇業的心理教育、擇業價值取向的引導、正確成才意識和成才道路的引導等指導教育,使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漸漸地形成科學的、正確的就業和職業概念,明確今后職業方向的初步定位和合理規劃,并隨著社會勞動力市場對用人崗位需求的變化,在進行專業理論與技能學習的同時隨時調整知識結構,鍛煉職業要求的能力,避免學習和就業的盲目性。
2.高職院校要加強對高職生的就業培訓與指導
各高職院??善刚埰髽I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定期為學生舉辦各種就業培訓;學校應盡量為高職生多提供實習機會,每學期為學生安排一段實習時間,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就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以適應用人單位的要求。據統計,各種招聘會上,有經驗的畢業生往往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高職大學生通過在企業實習,了解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過程,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律,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觀念、集體觀念、團隊合作觀念與市場經濟觀念,促進了學生社會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提高了學以致用的水平。
3.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職業中介機構的管理
大量的職業中介機構在行業行為中缺乏誠信,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是一種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政府相關部門在審批中介機構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把關,加強對職業中介機構的管理,重塑職業中介機構的誠信,為高職生就業提供更規范的市場。
4.高職生需轉變就業觀念
作為學校應重視政策導向,抓住一切機會。教育部《關于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部隊建功立業,如“三支一扶計劃”、“到村任職計劃”、入伍預征等,在這些方面,高職生都大有作為。發揮高職生動手能力強的優勢,從小處入手,走向創業的寬廣大道。
5.高職生要做好職業規劃
高職生要把職業生涯規劃貫穿始終。一入學,就到人才市場等地方了解情況;在學習過程中,多到中小企業參觀,了解企業需求;多選擇一些崗位見習、兼職等。了解用人需求,正確面對就業。
6.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高職生的創業能力
高職院校要將社會實踐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實習鍛煉等各個環節都有所體現,使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就業創業相結合;社會實踐活動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高職院校要積極整合各類社會資源,主動與地方、企業聯系,開展長期實踐合作,不斷拓展社會實踐基地的數量和覆蓋面。高職生也要多參加創業大賽、創業模擬等實踐活動,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創業做好充分準備。
總之,高職院校及有關部門要針對高職畢業生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服務學生為宗旨,有效地指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水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十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07.8.30
[2]方雪梅.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班組長”式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2)
[3]武毅英.轉型期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與對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