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常禮貌用語是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英漢兩種語言各自形成了豐富的詞匯,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內涵,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文化在日常用語中產生的詞匯差異做對比分析,有利于掌握禮貌規則,了解不同的社交習俗,以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英 禮貌用語 文化內涵 差異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75-01
語言在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禮貌用語體現了國民的素質和修養,而英漢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的日常禮貌用語,這些禮貌用語差異不僅會給學習者帶來理解的困難,也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本文試從英漢日常用語的稱呼語、問候和祝福語、贊美語和告別用語方面加以對比分析,并作出相應對策,有助于我們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提高文化素養。
一 禮貌用語差異的主要體現
第一,英漢稱呼語中的文化差異。正確的稱謂可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符合禮貌規范,反之則有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甚至傷害。鑒于中西文化背景差異,這點尤其值得注意。通常在西方國家,男女老少都喜歡直呼其名,以表示友好,平易近人,如“John Smith”。而漢語禮貌用語中不能對不熟悉的人直呼其名,例如“張曉麗”這個名字,一般人不能直呼“曉麗”,因為這種稱呼僅限于朋友、親人或熟悉的人。漢語中社會稱謂喜歡用上“小+姓”來稱呼晚輩,顯得和藹可親,具有長者風范。但在西方國家,一般用“小”是很不禮貌的。同時漢語還喜歡用“老”或者“大”,甚至“哥”、“叔”、“嬸”等來稱呼長輩,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或恭維。但在西方國家,“老”是禁忌語,“老”讓人想起年齡大、體衰、無用等,尤其對女士更不能莽撞的用“老”稱呼;還要注意的是中國人對職銜也很關注,這與中國歷史上長期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有關,在中國,為表示對職位高的人敬仰恭維,一般都用姓+職銜相稱,如“王院長”、“李局長”、“方經理”等,但在英語中則不完全相同,很少聽說“Manager Fang”,“Principle Smith”等等。
第二,問候和祝福語的文化差異。見面相互寒暄問候是中英文化共同的禮儀,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禮貌準則,我們應該了解、學習這些文化,才能在社交場合做到彬彬有禮。西方國家的人通常以時間作為問候的開始,如“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或者用簡單的“Hi”、“Hello”等。中國人在同事之間,熟悉的人之間都可以問及一些私人問題,如:“你收入高嗎?”“結婚沒有?”等諸如此類的問候語,而在西方國家這些都是私事,一般避免提及婚姻狀況、薪水、年齡、宗教信仰、政治觀點等問題,可以談論天氣情況、業余愛好、體育活動等;而在中國比較注重飲食文化,這體現在日常問候語“你吃了嗎?”,而英語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會對“Have you had dinner?”感到迷惑,是不是對方邀請我吃飯還是其他暗示。此外,節日、慶典等的祝福問候也和西方國家有所不同:西方國家的祝福語往往簡潔明了,如西方最大的節日圣誕節的祝福語,常見的有“Merry Christmas”,“Wish you a happy Christmas”等,而以中國的最大節日“春節”為例,祝福語五花八門,大家熟悉的有“恭喜發財”“年年有余”等。
第三,贊美語的文化差異。贊美語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于中國人來說“貶己尊人”是我們的禮貌原則,而西方人則是“贊美原則”,所以贊美語在應答形式上體現了文化差異。謙讓是中國人心中的美德。如當聽到別人的贊美語,中國人和西方人回答不同。中國人會很含蓄,雖然心里高興,卻以“我不敢當”、“受之有愧”等謙卑方式應答,這使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熱情開放,往往會高興接受這些贊美之詞,并禮貌地回答“Thank you!”。
二 解決禮貌差異的策略
第一,了解中西文化概況,入鄉隨俗。從以上文化差異對比中可以看出,要做一個有禮貌素養的人,一定要掌握中西文化概況。英美人注意保護個人隱私,所以我們在交流時要避免談及婚姻、年齡、金錢等敏感話題。
第二,交際對象,知己知彼??缥幕浑H過程中,不但要熟悉英漢文化的不同,還應了解交際對象,掌握對方的文化背景、身份、特點,以便作出正確的判斷,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和語言表達方式,避免使用對方禁忌語或本國的雙關語,使交際在相互理解、融洽的氛圍中進行。
三 結束語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政策的影響,中外跨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增多,中國人越來越重視禮貌用語的應用。盡管中英禮貌用語有互相接近的趨勢,但差異仍然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因此,研究中英禮貌用語差異,樹立文化差異意識,求同存異,采用正確的交際策略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3]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學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