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提出為中學政治課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中學政治教師必須進行全新的角色定位,積極進行角色的轉換,必須注意優化自身的素質結構,培養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師素質,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新課改 政治教師 教師素質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82-02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傳播和應用,知識或將成為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一 中學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存在以下亟須改善的方面:
1.教學方法改革步子較慢
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革也隨之深入,大部分政治教師已經摒棄了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法,中學政治教學實踐呈現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仍有部分政治教師不重視或忽視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這反映出部分政治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需要加強引導。
2.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教學手段也日益現代化,我們提倡把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中。但教學手段是以教學目的為服務對象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運用,應該是用在當用之處。
3.部分教師的知識層面不夠開闊,無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新教學改革要求中學政治教師應該是一個具有跨學科知識、綜合型的教育工作者,但目前有些教師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同時又欠缺相關學科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無法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4.部分教師還暴露出教學基本功不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偏弱等問題
比如,有的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把握方面缺乏經驗,課堂調控和應變能力較差。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師范教育出現了偏差,過分強調多媒體設備等新手段的應用,而忽視了傳統技能的鍛煉,造成師范生過于依賴多媒體。
因此,為改變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政治教師必須自覺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能力素質等。
二 新課改下中學政治教師的素質培養
1.中學政治教師素質結構的優化
為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培養符合國家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未來接班人,使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落到實處,中學政治教師主要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
第一,思想政治素質。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師,其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就是思想政治素質。在教育的諸多影響因素中,能對學生產生最深刻、最持久作用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師所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應包括政治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
第二,理論知識素質。理論知識素質是指比較完善而合理的知識結構及其程度,它包括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和教育知識三個部分。
第三,能力素質。教師的能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效和質量。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具備的能力主要包括:扎實的基本功、創新能力、理論研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
第四,身心素質。身體素質是指教師的健康狀況,是教師體質的基本反映。心理素質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教育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空間上具有廣延性是教師這個職業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付出體力,更要在與學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上耗費巨大的心力。因此,要成為一名具有高度建樹意識,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優秀教師,必須能夠具有與所承擔的重任相稱的強健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2.新課改下中學政治教師素質的培養途徑
當下,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無論是從思想理念,還是從具體的實施規劃,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都被看成是一場深刻的教育大變革。宏觀方面,必須廢除不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舊的教育體制。微觀方面,亟需下大力氣改善師資隊伍的建設,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培養一支擁有高素質的中學政治教師隊伍,應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第一,弘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祖國培養合格的建設者是教師的神圣使命,但與這個神圣使命不相匹配的是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相對不高。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需要教育的改革和完善,作為社會這個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質量的提高還要依賴社會大環境的變革。提高教師素質的必經途徑之一就是改善教師的待遇。教師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最令人向往的職業,就能使教師安心施教,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涌入教師隊伍,教師素質也就不會再成為制約教學效果的原因。
第二,師范教育應具有針對性,深化高等師范教育改革。教師社會地位及待遇的提高,是培養教師素質、穩定師心的基礎條件。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要使優秀教師不斷涌現,必須完善師范教育,使師范院校真正成為人民教師的搖籃。
一是注重培養師范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目前,師范院校畢業生大多都不愿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一方面是受種種社會現象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師范院校疏忽了對學生事業心和責任感的培養。良好而充分的職業思想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會偏見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培養學生對教師職業的熱愛,有助于學生事先做好心理準備,迅速進入教師角色。
二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三個面向”,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需要,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實現知識教育型向素質教育型的轉變,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還要實現由專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轉變,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第三,深化中學教育改革,促進教師素質提高。
一是要改革教師任用制度。當前,必須解決的任務就是實行教師聘任制。要努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逐步實現教師聘任制。推行教師聘任制的目的是在學校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破除傳統的教師終身制,使學校的人事管理步入合同化、規范化和法律化。同時,改革教師收入分配制度,在學校內部貫徹“按勞分配”、“優勞優酬”的原則,改變以往長期存在的勞逸不均、分配不公、消極怠工等不良現象,激勵教職工的積極性,提高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
二是加強學校民主管理。積極倡導尊師風尚,學校要營造和諧的文化環境,使教師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學校中的地位和價值,進而形成盡職盡責的信念;學校管理者要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調整策略,改變領導方式,努力維護教師的切身利益,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虛心聽取教師的不同意見,幫助教師進步,使教師形成主人翁意識;充分尊重教師的專業權利,科學公正地評估教師勞動,充分相信教師的教學能力,鼓勵教師不斷創新,支持教師從事多種專業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自主性。
第四,不斷加強教師的自身修養,樹立終身教育意識。
一是學識修養是基礎。要下大力氣豐富自己的政治理論專業知識,奠定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博采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新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改變單純傳授知識的風格,由“教”變為“導”,使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是情感修養是重要條件。要培養教師的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鼓勵教師與學生交朋友,進行“感情投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三是教研修養是關鍵。教師要勇于進行公開教學,讓自己在同行面前“曝光”,做好這些的前提是要刻苦鉆研教材,預先準備好教案,及時總結教學心得;虛心向同行學習,取長補短;堅持訂閱教學業務雜志,及時了解最新的教學信息。
中學政治教師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和學校德育工作的質量直接相關,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效呈正相關。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無疑是提高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旭遠.中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劉惠軍.新課程與學生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羅時茂.素質教育探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4]張天寶、王攀峰.高中新課程教學改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