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評課的方法有很多,如量表評價法、隨堂聽課評價法等,還有選取不同的課進行評價,如競賽式的交流課、研究式的示范課、預約式的匯報課等。那么無論是哪一種聽課評課方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都要有相應的變化,下面本人將從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 新理念的指導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我們的聽課評課者必須具備新的評價理念:(1)重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合作者”的教師觀。(2)重建“學生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理、心理正在快速成長著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生觀。(3)重建“教學就是‘用’教科書教,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平臺,一個師生對話依托的對象或載體;教學是師生互動”的生態教學觀。(4)重建“學習是經驗、生活的建構,是情景化的、活動化的、體悟性的、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創生性的、個性化的”之真性學習觀。(5)樹立發展性評價觀。
二 實踐中的要義
1.每一堂課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在觀摩課堂教學時,通常會發現一節課的活動安排非常緊湊,極具觀賞性,卻往往忽略了恰恰是最重要的目的是真實的教學情境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不確定的。因此,由不同學科、不同教師、不同學生組成的每一個課堂都是獨一無二的,某一個課堂成功的教學方式如果照樣移栽到另一課堂中,很可能會失敗。
2.課堂評價的內容要杜絕“應試教育”
聽課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教學過程中的信息,為促進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決策依據。尤其是課堂評價的內容不能以高考、中考的考試內容為準,從而縮小教學內容的范圍,把課堂教學異化為一種應付考試,“應試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在教學中把學科學習的成績特別是考試分數看得過重,“只見分數不見人”,忽視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全發展。
3.課堂評價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
由于部分教師長期以來沒有課程的權力和意識,他們只是把教學改革限定在“怎么教”的范圍內,教學越來越注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師的表現,對于學生的表現不太關注。比如聽課評課,通常只關注教師的儀表、儀態、板書、提問等等,卻忽視了課程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學生,學生怎么感受、怎么學習、怎么發展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我們的教學公開課、觀摩課都十分注重形式化的設計,考查是否按照預定的設計展開教學,甚至于提什么問題、由誰來回答都預先規定好,都不關注學生這個主體。因此,教學的起點應該是學生現實的學習狀態。教師與學生在相互激發下,消除困惑、解決疑問、滿足需要的過程,就是他們自身獲得進步、發展和成長的過程。
4.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教師的課程意識
課程設計有問題導致學生不喜歡學習,甚至沒有學習的愿望。為什么呢?因為教師所教的東西本身就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是與學生興趣毫不相干的內容,不僅學生不喜歡,甚至教師也不喜歡。試想一下,如果連教師自己都不推崇和喜歡的內容,卻硬塞給學生,學生怎么可能會喜歡,怎么可能會有學習的欲望呢?二十多年的教學改革的探索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即許多重大的教學問題往往都牽涉課程設計問題,與教師課程設計意識的缺乏有一定關系。
5.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教師尤其是學生在課堂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由于課程設計的封閉性,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應有的主體地位被弱化,他們的生活、經驗、問題、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通通被排斥在教學過程之外,“應試教育”的現象盡管存在深刻的社會文化原因,但從某種程度上講,它也是狹隘教學意識的必然產物。
6.優質的課堂應當是廣大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和人生的生活過程
一個合格的教學過程,除了具有學習客觀知識的特點之外,還必須成為廣大師生共同構建知識和人生的生活全過程。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不斷地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才有可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復它應有的生機和活力。
三 聽課評課的維度與標準
在聽課評課的評價工具方面,課堂觀察記錄是評價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依據,采用隨堂觀察的方法可幫助教師了解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課堂觀察可以運用觀察記錄表來進行。以往從教師的維度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已成為一個慣常思維,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從學生的維度進行課堂評價便成為了我們評價的重點。
1.評價指標的三大維度
評價指標主要有以下三大維度:(1)教師,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素養、教學條件;(2)學生,包括學生活動、課堂氣氛、學習條件;(3)教學,包括教學過程、教學效果。
2.評價要點
第一,教學目標:(1)符合新課程標準;(2)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及實際情況,教學設計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第二,教學內容:(1)重點突出,知識構建好;(2)實現了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同步提高;(3)課程內容是否關注學生的生活,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4)教材是否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延伸、重組;(5)是否規劃了教學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來說是否適合;(6)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進行“小組討論” 和“交流分享”的學習。
第三,教師素養:(1)儀表端莊,充滿激情,舉止得當,語言表達到位;(2)生動形象,邏輯嚴謹,板書工整美觀,布局合理;(3)課堂應變能力強;(4)態度和藹,尊重愛護每一位學生;(5)有特色,敢于大膽創新;(6)在課堂中允許質疑,甚至批評教師、教材和其他權威的觀點,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個性化理解,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第四,教學條件:(1)是否精心設計教學環境;(2)是否有效運用教學資源。
第五,學生活動:(1)是否主動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2)學生問題類型,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創新等多個層次;(3)學生是否廣泛參與小組學習:每個人是否都表達了想法,共同達成了學習成果,時間安排充足合理;(4)是否踴躍參與各項學習活動;(5)是否興趣盎然,思維活躍。
第六,課堂氣氛:(1)寬松、融洽、相互尊敬、理解、平等;(2)保持多向、豐富、適宜的信息交流氛圍。
第七,學習條件:(1)學習用具準備就緒;(2)學習環境準備就緒。
第八,教學過程:(1)學生是否已經預習了與即將開始的教學有關的哪些知識;(2)學習方式是否多樣化和個性化,是否適合具體的課程內容和學生個性?是否需要實施分班或編組教學?(3)在教學中是否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安排適合于他們的內容和方法;(4)是否是交流式對話而不是問答;(5)探究式教學運用好,情景創設好,突出教學重點;(6)善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設疑導思,質疑問難,適度發散;(7)面向全體,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學生全員參與,激勵手段得當。
第九,教學效果:(1)問題解決的廣度;(2)靈活性、創造性;(3)師生的情緒體驗;(4)教學特色;(5)每個學生都有滿足感;(6)掌握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7)獲得了進一步發展;(8)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整體效益高,反應面廣,收益大,不同類型學生都各有所得;(9)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體現教學改革意識。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