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中學環境教育的現狀出發,分析了中學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策略。
【關鍵詞】環境教育 中學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91-02
環境教育指以跨學科活動為特征,以喚起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使受教育者知曉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積極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的一門學科。
發達國家如英國、日本等在20世紀60年代起就在學校開設了環境教育的課程。一些發展中國家略晚,大多在20世紀70年代末普遍的在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
我國的環境教育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通過多種形式起步,幾十年來已取得顯著成績。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環保局、中宣部、國家教委聯合下發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和2003年教育部進一步出臺的《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將有助于全國環境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開展。
一 中小學環境教育在向縱深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1.認識問題
我國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不足,多數人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多數人在環境教育的問題上存在認識偏差、觀念意識淡薄的情況。此外,環境教育性質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為目標,不與升學、就業等直接掛鉤,從而導致學校、教師和家長,對環境教育重視不足。學校在課時分配、教學計劃等方面的安排不足,導致環境教育只在名義上存在,很難得到落實。
2.師資問題
環境教育師資的缺乏,是制約中小學環境教育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作為一門邊緣科學,環境科學涉及地理學、地質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和社會學等多門學科,而我國的許多高等院校與環境科學有關的專業非常稀少,使得中小學環境教育中所需的專職教師嚴重缺乏。雖然目前各地普遍對地理、生物、化學等學科教師進行相關培訓,但收效甚微。多數培訓缺乏統一的模式和教學計劃,缺乏完整的培訓體系和培訓機制,導致環境教育的師資不足、整體專業素質不高。
3.教材問題
1989年國家環保局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召開了“全國部分省市中小學環境教育座談會”,此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務,倡導編寫適合師生使用的環境教育讀物。1990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對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此意見編寫了高中選修課教材《環境保護兒童》,該書第一次以跨學科的方式向全國中學推廣環境教育。
截至目前,多數學校沒有獨立的環境教育教材,環境教育的內容大多夾雜在一些相關學科中,這種教學形式,一般是利用現有的相關學科教材來進行授課,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專業性的環境教育教材。因此難免出現教學內容雜亂無章、零散無序的現象,無法使學生形成有機完整的環境概念,長此以往,學生很難形成預期的環境素質。
4.制度化問題
長期以來,環境教育因無全國統一的教育教學大綱、中長期規劃、相應的法律法規予以保障,因此造成各地區環境教育發展極不平衡,缺乏規范化、制度化。此外,目前的中小學環境教育事業,領導體制不明確,組織結構不完備,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督導、教學質量的評估,缺乏對環境教育的明確要求和操作性強的相關規定。學校也缺乏對教師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的激勵機制。
5.其他制約因素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環境教育在學校教學中很難有立足之地。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學生,都對環境教育的認識不足。很多學校在課時設置、教學計劃安排等方面,偏重于應試學科,擠占環境教育的課時和時間,甚至不開設相關課程,使得環境教育形同虛設。
此外,我國的環境教育經費主要有兩個來源,即國家環保投入中的一部分,以及教育投入中的一部分。由于現階段中學環境教育還沒有納入國家教育的計劃渠道,因而沒有正常的經費資助,從而影響了中學環境教育的順利開展。
二 針對目前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現狀,提出相應策略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做好制度保障
良好的環境意識和正確的教育理念,決定并影響著環境教育的成敗。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首先應該意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師資培訓、激勵制度、督導制度等方面,給予制度保障,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氛圍,向家長和學生充分宣傳環境教育的意義,從而使環境教育的意識得以提升。
法制是規范個人和集體社會道德行為的有力保障,通過法制,可以自上而下建立起統一的中小學環境教育體制,從而增強環境教育的推廣力度、社會重視程度。法制的完善和保障,還將為環境教育贏得財政、督導等支持,使得師資培訓、課程設置、教學資源開發等相關環節真正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注重興趣,培養意識,創新教育形式
通過環境教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培養對環境負責的生態世界觀,培育具有環境倫理道德的時代公民,因此,環境教育不僅是一種素質教育、人格教育,也是一種社會教育。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自主性的調動,要求在教育教學中充分體現對學生興趣、意識、情感態度的培養。因此,在中小學的環境教育中,應該避免知識灌輸、應試教育的傾向,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親身參與和體驗,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將環境教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針對各個階段的學情特點,在搞好課堂活動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興趣小組、參觀考察、座談講座等方式,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實際生活中。
3.面向社會,深挖資源,做好課程資源開發
一些發達國家的環境教育注重體驗和時間,而這些都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與協助。如美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立國家公園和野生生物保護區的國家,在其國家公園體系中,還有國家紀念物、國家歷史公園等內容,這些都為環境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此外,工廠、企事業單位、社區、商鋪等社會各界,都是可以充分發掘的課程資源,面向社會,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環境教育充分發揮其現實意義。同時,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實施,還應注重與當今熱點環境問題、學生身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使環境教育做到實際化、鄉土化,從而達到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鄭曉川.美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0
[2]黃宇.中國環境教育的發展與方向[J].環境教育,2003(2)
[3]王冬樺.教育環境與環境教育——21世紀世界基礎教育熱點展望[J].外國中小學教育,1999(6)
[4]鐘啟泉、崔允淳.為了中華民族的福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付金沐、陳曙光.完善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理性思考[J].宿州學院學報,2006(5)
[6]郭長虹.日本學校環境教育初探[J].學科教育,1998(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