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文教學有傳承民族文化,鑄造青少年靈魂的重大意義。因此,教學方法的好壞,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本文就淺談幾種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
【關鍵詞】吟詠背誦法 創設情境法 課外延伸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95-02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幾千年來豐富的文化遺產,絕大多數是用文言文記載下來的,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弘揚傳統文化,讓青年學生從小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因此,古詩文教學有傳承民族文化、鑄造青少年靈魂的重大意義。那么,應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結合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本人認為,文言文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 吟詠背誦法
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積淀出一種優良的傳統,那就是讓學子們老老實實地讀、抄、默、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語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三味書屋里“人聲鼎沸”的讀書情況的描述,就是誦讀場面的真實寫照。宋朝歐陽修的散文繼承了韓愈等散文大家的風格,語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他的后人說他小時候是在背誦了古人許多優秀的詩文后才開始寫詩的。長大后靠借書來閱讀。對有些書則是邊抄邊讀,細細咀嚼,如此,書未抄完,已能成誦。模仿——理解——創新,這是一種由感性積累到理性飛躍的過程。古今中外,文人大師,皆概莫能外。
《岳陽樓記》中有一段描寫洞庭湖明媚春光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景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教師講解時,只需在字詞上稍加點撥,重點指導學生吟詠背誦,啟發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在腦海中描繪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以及寫景的井然有序,都能在吟詠中慢慢體會。
漢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漢語詩文特別適合誦讀。在《與朱元思書》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這樣最具漢語音韻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誦讀很難體會到蘊藏于其中的美感。青少年時期記憶力最佳,應讓學生多背誦一些古詩文。
吟詠背誦法尤其適合那些感情強烈、內涵深刻、文辭優美的詩文。要注意的是,在誦讀中教師應著重指導學生掌握聲調的高低、節奏的變化、行文的起伏,并與聯想、想象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忌死記硬背,同時,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
二 創設情境法
所謂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由教師創造或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氛圍或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教材內容。情境的創設在文言文教學中主要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來進行。心理學研究表明:形象愈是鮮明,愈是具體,就愈能縮短感知的時間。
如《赤壁之戰》一文,篇幅長,事件繁雜,人物眾多,學生學起來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我在講此文之前,專門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有關劇集(如27集《火燒赤壁》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赤壁之戰的情況。諸葛亮與魯肅的乘霧連舟、孫劉的火燒赤壁、曹操的敗走華容道等情節將學生帶入了緊張激烈、驚心動魄而又富于詩意的戰爭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周瑜的少年得志、儒將風范;諸葛亮的外交智慧、軍事才能令學生回味無窮。當真正開始講授這一課時,學生們都帶著高漲的情緒認真去學。學完課文后他們談了自己的體會:“因為看過錄像,所以學課文時我們很快把握了文章的層次、記敘的線索、人物的特點及作戰雙方勝敗的原因。”
除了利用錄像、錄音等現代教學手段創設相宜的教學情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文字營造詩情畫意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去體悟詩文的內容和情感。
如《歸田園居》(第一首)是一篇經典篇目,本詩語言通俗易懂,風格淡雅。教師的教學目標應是引導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進行二度創作。《歸田園居》其實就是一幅簡約、樸素的農村生活畫面。首先可以聯系學生學過的《歸去來兮辭》,用形象性的語言描述陶淵明的生平及其操守,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后,再讓學生用第一人稱把詩中的每一句都擴展成一幅立體的生活圖畫。詩情畫意般的情境,讓他們超越時空,觸摸到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靈魂,一點點地貼近詩人向往自然、熱愛自由的美好心靈。這種“改寫”,這種二度創作,為學生創設了散文般的情境,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了創作的快樂。
三 課外延伸法
可分為課外閱讀和摘抄引用兩種:
1.課外閱讀
如學生學習了列子的《愚公移山》后,再給學生延伸閱讀《列子》的另一篇——《薛譚學謳》: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拂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像這樣短小精悍富于啟發意義的文言短文,只要針對個別不易理解的詞句作簡明的講解,學生就能讀得津津有味。更何況,這個故事很多學生早已聽說,現在,他們看到最原始的“版本”,自然就引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再比如當學生經過學習,知道了“世外桃源”、“諱疾忌醫”等成語的出處時,再介紹《戰國策》中的“鷸蚌相爭”、《孟子》中的“揠苗助長”等寓言故事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此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古典名著,并且讓他們交換閱讀,交流學習心得。課外閱讀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閱讀古詩文的興趣和能力。
2.摘抄引用
在中學生語文學習的內容里,文言文知識只是其中一部分,若干年后,學生也許會生疏了古漢語的許多基礎知識,也許會不再記得讀過的文言文的具體內容,但是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為人處世;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所有這些千古傳誦的名言佳句,自然會深深的記刻在學生的腦海里。因此,為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可讓每個學生在課內和課外所選的文言詩文里摘抄名言佳句。這些名言佳句,往往在學生的摘抄、反復誦讀的強化記憶過程中,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累,為學生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古詩文佳句的適當引用,確實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文言文的名篇佳作千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不斷探索和追求,能激發起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使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審美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更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