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極為重要,語文學習既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一種掌握綜合能力的學習。通過學習語文促進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等功能的形成,筆者從三個方面淺議了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讓學生體驗創新意識。
【關鍵詞】創新能力 語文 體驗 師生關系 激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098-01
實施新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思維和能力,而培養創新能力對歷史的前進和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極為重要。語文的學習既是一門語言藝術,也是一種掌握綜合能力的學習,學習與應用并重,聽與說、讀與寫并重,既能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又能促進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等功能的形成,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筆者淺議工作中總結的幾點體會:
一 教師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因素有多種,但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尊重、信任、友好的師生關系是多種促進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學生只有在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學習環境中,才能減輕焦慮,不怕出現語言錯誤,敢于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突破常規,異想天開,只有在無負擔和壓力的氛圍中才能迸發想象與創新的火花,才能充分體會自己新穎的創意被別人接受后贊賞的自豪和滿足感,從而持續不斷地產生強烈的創新沖動,作出創新嘗試。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創設一種使學生感到安全、寬容、愉快和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在授課中教師要有意精心設置問題,鼓勵學生們大膽發言,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做必要的引導和點撥,給回答出問題的學生及時表揚,希望以后再接再厲,對能回答出一點或一部分問題的學生也要給予鼓勵,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多看書、多記憶、多理解、多分析、多發現和思考問題,并能主動提出問題,還能找到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創新意識通過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使他們朝著創新型人才的方向發展。
二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
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更沒有社會的進步,因此教育的成敗得失,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是否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只要學生有了創新動力,他就能主動地去學習和掌握知識,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究問題,并能尋找探究方法。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使之得到發揚光大。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思維訓練一定要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有組織、有針對性的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努力做到讀、聽、說、寫相結合,還要結合恰當的語言環境,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評議語言訓練過程,以培養學生的順向思維。這種由簡單到復雜、由淺到深的訓練過程,符合循序漸進的邏輯形式。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思想,文章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圍繞這個中心思想而展開寫作的,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可結合本單元文章的寫作特點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努力寫出一篇具有創新特色的文章來。這樣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自然就會寫出觀點鮮明、立意新穎的好文章,而且還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新動力,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學生的創新能力也相應地得到了有效培養。
三 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創新意識
作業設置是學生體驗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作業設置上要靈活多變,內容要新穎,由單一性的作業轉變為多樣性,答案也不能過分追求唯一正確,也不要把答案控制的太死。如果追求答案唯一正確或控制的太死會壓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表現能力,會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從而可將作業設置面廣泛一些、范圍寬一些,讓每個學生有足夠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廣闊的思維的空間內能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