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中,語文教學由傳統(tǒng)型的教學模式開始向視、聽、說、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轉變,實現了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活動目標,給了學生一個充分展示才華的機會。
【關鍵詞】語文教學 新課改 鼓勵 引導 發(fā)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103-01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由傳統(tǒng)的灌輸、封閉、統(tǒng)一型開始向視、聽、說、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轉變,實現了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目標,給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得到了鞏固和加強,給了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才華的機會。那么新課改下如何實施語文教學呢?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淺談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
一 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
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的主渠道,處于主體地位,但語文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生學習和接受知識的空間不夠寬闊,學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展示才能,無法從社會中獲取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技能,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所以語文教學應該沖出學校課堂的范圍,融入到社會實踐中,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從而感悟到知識的重要性,提高學習語文知識的主動性;應該掙脫語文課本的束縛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天地里謀求自由、主動、靈活的發(fā)展,在真實的活動中處處都會用到語文知識,體現了語文知識無窮的魅力。教師只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并提出問題,積極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獨立嘗試成功帶來的喜悅和自豪感,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情感及價值觀的熏陶,提高了素質教育的教學效率。
二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由此可見質疑不僅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語文中的各種問題,培養(yǎng)學生敢于標新立異、逾越常規(guī)、想象猜測的創(chuàng)新思路。學生能質疑,說明他已對問題進行了思考,在思考中已有探索,已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活動。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經常轉換角度進行思考,從多角度去探索求異;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廣泛展開聯想,進行思維的深入訓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調動其勇于質疑和善于質疑的積極性。學生對每一個提出的問題設法解決,就是一個探索的循環(huán),就是認識上的提高和能力上的增強,在這個關于能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索的習慣。在探索中只要學生有一點發(fā)現或進步,教師都要給予表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索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三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正確處理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是主體,極大的扼殺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的內心情感無法得到滿足,喪失了求知的欲望,自然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讀,自然地寫,大膽地質疑,而教師只做教學中的組織、引導、配合、點撥者,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充當教學中的主角,讓學生在課堂內施展各自的才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教師要以一種平等、寬容、合作的態(tài)度與學生相處,對學生取得的成績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增強他們的信心,激活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樂于表達,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祖國的后備力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