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主張教育活動要回歸生活,回歸社會。本文主要從思想品德課優化教學過程、強化教學方法、凈化師生關系等方面,探索積極營造生活化的快樂課堂、重構學生課堂生活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 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110-01
初中生正處在思想道德觀念形成和內化的關鍵時期。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時事政治,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覺悟和價值觀念,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一 新課導入生活化
初中生的道德觀念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這些生活經驗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舉止行為,思想品德教學就該立足在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注意將其與教學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充分運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充分發揮已有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作用。那么,在教師備課時,首先要備的是學生在本節課中所涉及的生活經驗,學生的生活中哪些經驗可以作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從事什么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鞏固,這樣備課之后,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很好,學生上課就會更有興趣。有了心理體驗作為前提,教學效果一定會很好。對于知識的內化和鞏固,學生也不會覺得生硬,難于理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難報三春暉》時,課程重點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并且懂得應該回報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因此這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先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名字,學生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紛紛發言介紹自己名字的寓意。在介紹自己和聽別人的介紹過程中,他們深深感悟到父母家人對自己的希望和愛。在此基礎上,我導入新課:簡簡單單的名字,寄托了家人深深的愛。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溫暖所包圍。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回報父母呢?學生帶著濃濃的學習興趣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 教學內容生活化
密切關注時事政治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另一個要求。利用時政進行教學能緊緊抓住學生,使其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例如在教學《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時,這節課的內容與我國的政治制度密切相關,內容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我充分利用“兩會”的契機,帶領學生觀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的相關視頻,認識中國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學生明確在我國,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享有憲法賦予的管理國家的權利。我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管理國家大事這樣直觀的視頻教學,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也充分體現出思想品德課“小課堂、大社會”的特點,充分聯系了時事政治,體現了時事教學。
三 教學形式生活化
教學形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貼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讓學生在這種形式中輕松愉快、主動地把學習作為自己的一種自然需要。因此,我們的課堂提倡情境化教學,讓學生通過相應的情境逐步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傳統教學中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采取的是以教師為主、以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式。思想品德課新教材的設計與傳統教材不一樣,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情境為基礎或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因此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改變觀念,轉換角色,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情境,不僅要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知識,還要向學生展示作為新時代教師的人格魅力,建立起一個師生互動的平臺,讓師生對話更平等,讓師生關系更和諧。
四 將生活化進行到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德育的最終目標是落實到行動,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要想讓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所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生活化,讓學生在動手做中內化并升華知識,然后經過長期訓練讓這些好的觀念固定在學生的頭腦中。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課外作業:每天對父母說“我愛你”;每天要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多和父母談心,并做好記錄,裝進自己的成長檔案。通過這種形式,學生可以把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鞏固了知識,升華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總之,思想品德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中,與社會、自然相融,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曉東.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思想品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