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古詩詞值得我們琢磨推敲的地方有很多,如語言、情感,還有詩詞的意境以及藝術手法等。所以,我們在古詩詞的學習當中,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這樣才能很好地領略古詩文的一些語言技巧,以及一些寫作方法,以達到教學古詩文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古詩詞教學 高中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112-01
古詩詞的教學是中學語文最重要的課程內容之一,但是對于古詩詞的鑒賞是大部分同學的弱勢。這樣的情況在各大高校表現明顯,原因有兩點:(1)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只是簡單地翻譯字詞,順帶疏通大意,這樣膚淺的教學,很難讓學生深入理解,也就達不到教學目的。(2)教師的點撥并不能讓學生的興趣提升,也就達不到想要深入理解的層面,因此鑒賞能力肯定不會有所提高。針對以上情況,對古詩文鑒賞水平的提高,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讀——讀出情、韻
情、韻是能表現古詩文美的最顯著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最應當注意的就是“讀”,只有通過感受詩詞的節奏,我們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其情感和意境。古詩文的“讀”,我們可以從音、意、情、悟四個方面感受。音就是很基礎地進行正確化的朗讀,初步對文章有個了解,找好其停頓和節奏是我們理解古詩詞的一個門檻。意的讀法是在音讀的基礎上,一邊讀一邊根據注釋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要弄懂詞句和詩的意思,誦讀的同時根據自己的領悟進行表演。古人云:“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也能磨成針。”鄧先生在《面觀》中也說:“要經常讀書,把文字的無聲變成為語言的有聲,感情要讀出來,氣勢也要讀出來,把書讀得就像從自己口里面讀出來,把書讀得就像自己的心一樣。”尤其古詩詞的美、古詩詞的意味,大部分在讀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得到。也要同時讀出古文、詩詞的態度和氣勢,假如讀不出態度和氣勢,就不能理解作者筆下的意思,就不能直接地在詩詞文中體會到沉郁頓挫,激越奔騰的情感。
二 品——品語言、品內涵
一首優美的古詩詞值得去品味的“知識點”很多,例如文字美、感情美、表達美、欣賞美等。想要“把大象一口吞下”那是不太現實的,所以,教學當中對古詩詞的賞析要學會運用語言的技巧,慢慢地深入進行欣賞。譬如杜甫的《北固山下》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中詩人以“燒、盡、吹、生”四個極為簡潔的詞,將一幅大火情景、春風吹拂、小草、春天到來的景色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最后領會古文、詩歌的含義,古詩詞學習的寫作要求。讓學生在這里可以自由朗誦、尋找詩詞最能表現情感的部分而且說明原因;也可以報名學習,把學生劃成幾個部分,在班上讓他們共同合作,提出遇到的不易解決的事情,老師學生一起討論來解決問題。如講李清照的《多蘭劍》的時候,課前播放音樂,把學生帶到學習的情景中;接下來讓學生去讀詞,檢查熟讀情況,并談談詞的感情傾向,了解詞的寫作背景。學生隨即背誦,一起討論,尋找最能體現詞人“感情”的句子與同學一起學習。這樣學生既可以深入了解詞的意思,又了解了詞作的含義,知道了詞作的愁緒。
三 析——典故分析
典故是古詩詞中經常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在提高作品深度的同時,也給讀者的欣賞帶來了一定的負面作用。因為典故有很強的總結能力,而且很有深度,所以只有知道古文的來源和意思,了解作者怎么借用典故來傳達思想基調,才能夠理解古詩詞真正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掌握作品,提高賞析能力。用典分析即明確古文、詩詞中用了什么古文,查看相關內容,讓學生了解典故的意思,知道作者用典的作用。如李白有一首詩中寫道:“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經過用典故,李白在迷茫困惑的時候,突然想起兩位在政治上命途多舛,但卻成為厲害角色的人:其中一位是呂尚,九十歲的時候在磻溪釣魚,見到了文王;另外一位是伊尹,在被召見之前晚上夢見自己坐船經過日月。提到這兩位厲害角色的過程,又給作者添加了自信。他的那種自信地對待世界的態度,以及對世界的高要求,讓他擺脫了郁悶、不得志的糾結情結,最后踏上了屬于自己的道路。
四 結束語
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內涵,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對于用典較多的古詩詞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為教學的重點,才能使學生輕松把握作品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孫玉亭.高中語文古代詩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Z].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趙階雷.高中古詩文教學的再思考[J].文教資料,2010(28)
[4]邱麗娟.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現狀解析[J].文學教育(下),2010(10)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