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小學生心理個性特征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提高小學生整體作文水平,是我們追求的作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小學 作文教學 積累 評價 練習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121-01
作文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小學作文練習更是學生頭痛的科目。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對小學生心理個性特征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提高小學生整體作文水平,筆者在幾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主要做法如下:
一 認清性質,注重積累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作文是“寫話”和“習作”的結合,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這既符合小學生學習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認識規律,又符合小學作文教學的實際。閱讀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
二 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作文是客觀事物在學生頭腦中的正確反映。小學生的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比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一篇教育性很強的文章,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把周恩來和同學們的想法做了對比,思考自己的成長,使學生受到啟發。我教學完這篇文章以后,舉行了一次“學習名人、名事”為主題的班會活動,了解偉人、名人的成長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人或小伙伴的成長故事,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學習生活與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大業聯系在一起,同學們都踴躍發言,在這樣的情境里,學生都能說真話、說實話。在體驗別人成長經歷的同時,思考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與別人相處。
三 把握要求,合理命題
習作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在教學前要充分準備,題目要有利于學生產生寫作的欲望,有利于學生自由選擇材料,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想象力,不在命題上為難學生。命題作文要結合現實生活,一個好的題目,往往能起著概括全文,點明中心,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和興趣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吐真情。作文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積累,我們的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學寫自己游覽過或了解到的一處自然景觀,可以寫著名的旅游景點,也可以寫身邊的景物。農村的孩子沒有見過巍峨的廬山、水平如靜的西湖、香山似火的楓林。但他們住在恬靜的農村,一年四季家鄉有著神奇的變化,我領著孩子們去感受田野的可愛,說一說四季的美好。孩子們的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贊美了家鄉的生活,有的享受著簡單生活的快樂,有的則談論了學校一天的變化。我盡量找學生的思維亮點,鼓勵他們,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四 勤于動口,加強練習
作文練習要注重“書面”與“口頭”相結合,培養學生寫作的自覺性,平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經常給學生提供優秀作文為參考,并結合班級實際,表揚勤于刻苦寫作的學生。(2)結合課文,創設情境,即興作文,如學完《爬山虎的腳》一課后,我布置學生觀察一種植物寫下來。(3)利用活動時間,帶領學生深入生活,使學生學會觀察方法,達到視而有見,聽而有聞,善于思考,現場口頭描述,從生活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寫,把作文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逐句逐段地表達出來,并做到有中心、有條理、有具體內容、有真情實感。讓學生主動參與寫作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習作熱情,使學生把寫話、習作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自覺需要,切實提高作文能力。
五 注重評價,引導激勵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因而對學生文章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對基礎差的學生只要有一點進步也應該及時表揚。這樣做,能讓好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激勵,更加熱愛習作,也能讓后進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有望不再畏懼寫作。經過經常性地鼓勵、練習,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望明顯提高。
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對于作文教學,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加大教研力度,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習作熱情,把培養學生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和諧統一,這是我們追求的作文教學的完美境界。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