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成功的語文課,需要教師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巧妙設問,激發學生情感、開啟學生心智、培養學生的能力。
課堂提問需要科學把握。講究策略、避免主觀設想是語文提問的關鍵,這就需要一方面吃透教材選準提問切入點;一方面了解學生,把握提問的尺度。
如何選準提問的切入點?這需要教師把內容復雜、頭緒紛繁的教材梳理清楚,并反復琢磨、確立重難點,在文章的精要處找準切入點設問。只要抓住了這些關鍵點,就可以把握全文,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點串起來,做到舉一反三。情趣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引發探究欲,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所以“情趣”也是切入點,巧妙的設疑提問能激發學生帶著情意去咀嚼文字,挖掘其情趣所在。同時,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能力,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發散點”也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把握提問的尺度?掌握學生的情況至關重要。教師在設疑前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充分的認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等各方面的優劣差異要了然于胸,并據此合理置疑。課堂提問常會出現兩種不正常的狀況:即“問而全答”和“問而無答”,導致課堂要么表現過激,要么表現過死。“問而全答”看似課堂氣氛熱烈,其實是問的問題過于簡單,這也正是沒有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造成的。判斷提出的問題是不是過于簡單,要看是不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循序漸進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問而無答”就是提的問題太難。這一現象,使老師著急,學生尷尬,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有時教師沒能把握學生思維流向,沒有較好地創設問題情境,倉促提問,也會造成“問而無答”,所以課堂提問要把握好提問的尺度,絕不能不分主次,漫無邊際,隨意發問。要適時、適度、有序地安排問題。著眼于學生認識規律來設疑提問,形成一條問題鏈,引導學生拾級而上。
課堂提問教師誠然應講究策略,學生的質疑問難教師也應正確對待。疑是思維的動力,它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保持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大膽去質疑,并通過師生共同活動來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么如何對待學生質疑問難?首先,要鼓勵學生質疑。長期以來,大部分學生已經習慣于接受知識,而不去獲取知識,他們普遍認為上課就是聽老師講,老師提問,最后還得由老師給出答案。久而久之,形成心理定勢,學生就不會發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質疑對學習的重要性,并鼓勵他們“見疑”、“生疑”,使思維活躍起來。初中語文教材有許多關于名人質疑問難的例子,如《懷疑與學問》戴震幼時讀書善疑的例子;《發問的精神》一文中牛頓、瓦特、釋迦牟尼等善疑而成名的例子,古今中外,凡學有所成者,無一不是善于提問的人。其次,要積極引導學生質疑。剛上初中,不少學生不知如何質疑,或者出現提問太空,只浮于字、詞表面等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深入到篇章之中,掌握重點、難點。創設種種質疑條件,啟發他們積極思維。對于容易出錯的關鍵知識點教師應故意設疑讓學生于無意之處發現問題。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善于對自己的講解質疑。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充分肯定。在平時上課中,也應指導學生遇到問題就用專門的筆記本做記錄,或在疑問處作標記,能及時問的就及時問,不能及時問的就集中問,避免疏漏,以便提高提問的效力和質量。再次,就是師生共同解決疑難了。解答是問答教學的關鍵環節。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回答,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與他們共同探索解決問題之道。重點問題,教師引導其自求自解;難點問題,給予適當點撥;爭論問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標新立異,這是學生深層次智力潛能開發的保障。
科學地把握課堂提問策略,正確對待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語文的興趣,收到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