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中運用暗示法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啟動思維,讓思維之花悄悄綻放,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本文就暗示法在生物課堂中的應用作了一定的總結。
【關鍵詞】暗示教學 教師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142-02
思維是能力的基石。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啟動學生的思維呢?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在課堂中運用暗示法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啟動思維,讓思維之花悄然綻放,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暗示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意識,它間接地影響著學習者的心理。把心理暗示應用于教學首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保加利亞的洛扎諾夫提出,也稱暗示教學法。它指出,依靠暗示能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個人潛力的心理傾向。它主張從“學生是一個完整的個體”這個角度出發,在學習的交流過程中,力求把各種暗示因素組織起來。倘若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積極暗示,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而這種學習自主性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在現今的教學中,課堂暗示仍然是取得較好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 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運用暗示法開啟思維之門
愉快的氣氛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暗示教學是愉快而輕松的,為學生所樂意接受;強制性的教學,容易引起學生不愉快的情緒、心理緊張,而“不愉快的事往往不經意識就為知覺所抵制”。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暗示教學法得以實施的保障,教師和學生的心境共同構建了課堂教學特有的氛圍。一般來說,課堂上學生的心境大致有三種:(1)注意力不集中,主觀上不想學,精神渙散;(2)注意力集中,但精神緊張,主觀上想學好,但實際學習效果欠佳;(3)注意力集中,情緒放松,只管認真聽課,參與活動,不計成敗得失。事實證明,只有第三種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洛扎諾夫認為:“人在清醒而放松的狀態下,暗示性和有意識的判斷能力能同時出現。”諸多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心境愉快、心平氣和、自信樂觀等積極情緒能強化智力活動;相反,煩惱、緊張、害怕、反感、壓抑等消極情緒,則抑制智力活動。作為教師,要竭盡所能,積極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和緊張感,為學生主動接受暗示,開展學習活動做好準備。而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輕松的課堂氛圍,豐富的生活素材是創造愉快的氣氛的重要途徑。如在講遺傳的規律時,讓學生舉例說明性狀遺傳,從現象到本質的討論,再帶著疑問去自學課本內容。教師不用多費口舌,學生便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了。再如在學習生物的進化時,先講達爾文對物種認識的態度變化過程,可以為這堂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通過這樣一種情境暗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良好的氛圍中思維之門自然就會慢慢開啟。
二 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運用暗示法促進思維發展
暗示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潛意識,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暗示是在無對抗條件下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即人們所說的潛移默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暗示教學是在學生沒有明確意識到老師的教學指令下學習的,能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暗示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它要符合學生的自尊需要與獨立意愿等,學生要易于接受,不會引起反感。如在引入“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課題時,結合恰當的語調、手勢和表情,進行導入:
師:人在營養不良時,一般要補充什么食物?
生:肉,魚!……
師:對!肉和魚里面營養較豐富。其中主要含什么成分呢?
生:……(學生的答案可能多樣。)
師:蛋白質是主要的營養成分。那么蛋白質究竟是何物?它又有哪些作用呢?(逐步導入,引入新課。)
通過這樣有暗示的導入,讓學生覺得所學知識并不陌生,易于接受,從而樹立自信心。學生只有在擁有良好的自信心的條件下才能進一步發展思維。
三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運用暗示法開發思維潛能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協調統一的活動,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暗示教學法得以實施的前提。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并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在課堂上,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教師能被學生敬重、愛戴,那么教師所采取的各種暗示教學手段才會有成效,才能使學生的有意識和無意識達到高度配合。因為學生往往對所喜歡的教師所教授的課程更感興趣,并會自覺地努力學習。所以,教師不僅在課堂上要注意使用生動形象、富有情感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端莊自然的教態,在課堂中充分進行情感交流,而且課外還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交朋友,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生活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覺地接受暗示,并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感染,產生相應的正情緒反應。如在教學中經常有學生起立回答問題,這種活動對學生而言既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挑戰,因為成功了自然會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學生自信心自然會進步增強,但若是失敗了呢?會不會影響到他的學習積極性呢?所以這時教師的評價對學生而言是最重要的。我們不能一概否定讓學生覺得沒趣,也不能只往好的方面講,要公正地指出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讓所有學生都知道到黑板上做練習是值得的。
四 合理使用暗示性語言,促使思維的持續發展
語言暗示是暗示教學法的核心,把握語言特點,充分發揮語言的暗示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合理使用暗示性強的教學語言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鼓勵性的語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注重暗示教學的教師,不是簡單地用“堅持、加油、鼓勁”等語言加以鼓勵,而是用“歡迎、試試、勇敢、不錯”等褒獎式語言加以鼓勵,其效果大不相同。如學生一個簡單問題回答失敗了,要馬上鼓勵,給予重新思考的機會。或是教師用批評性語言,也要盡量避免“直接”批評,這樣更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在集體輿論的約束下規范自己的行為,其效果將會更好。啟發性語言能啟迪人的智慧,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趣,使學生主體處于積極自覺的心理狀態。
《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也就是說,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里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再進行了。當學生處于“不憤不誹”的狀態時,教師要善于通過有啟發性的講解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的興趣。當學生有了潛在的學習動機時,教師就要因勢利導把潛在的狀態轉變為活躍狀態,使之成為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在許多情況下可以通過有啟發性的語言來暗示,從而達到預期效果,繼而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在講解“基因工程”時,學生不理解構建基因表達載體的目的,課就難以繼續下去,這時候老師呈現一個資料:若直接將目的基因注入受體細胞,在后來的子細胞中,我們發現目的基因消失了。于是學生將有所領悟,老師再因勢講解。繼續提供信息:有的受體細胞較小,顯微注射難以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學生在通過思考討論,逐步啟迪了思維。最后老師作出恰當的總結。學生再思考,分析出構建基因表達載體的作用。另外,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百思不解時,教師應以語言暗示以啟迪學生積極思維,使問題豁然開朗。再則,當學生注意力分散時,教師可以采取暗示方法集中學生注意力;當學生過于激動時,猶豫不決時,出現偶發事件時,都可以給以某種暗示,借以調節情緒化解矛盾。通過暗示,學生思維逐步發展,層層深入,對知識獲得了更加透徹的認識。
暗示教學法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讓學生的思維之花得以綻放,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課堂氣氛,因暗示而變得積極;師生關系,也因暗示而變得融洽、緊密。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