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起,我省各中學全面使用人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切身體會到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有諸多新突破,探析這些新突破,對順利實施新課改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化學新教材內容由“知識本位”向“社會需求”轉變
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認識,化學教育目的一般包括知識、能力、素質三個層面。在傳統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能力培養和素質形成被忽略,最終演變成了化學知識的傳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知識點變成各種習題,以解題技巧為主進行反復訓練。這樣做不利于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思路和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更不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開發,這種知識本位減弱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加了學習的負擔,認為學習化學知識的目的只是升學。
然而,化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化學課程應從“三維目標”展開,新教材作為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和“媒介”,恰恰為此提供了保障。新教材是由若干模塊結合構建:必修模塊包括“化學1”、“化學2”;選修模塊包括“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化學與技術”、“化學與生活”、“實驗化學”。這些模塊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各不相同,但從社會需求的大視野來觀察和挖掘,新教材鮮明地展示出化學與工業、農業、國防、環境、科學技術各領域的密切關系,從而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化學與社會、能源、環境、材料、生命科學等的密切聯系,突出了教材在社會生活實踐的教育價值。教材內容的編選和構建明顯地體現了由“知識性”向“社會化”的轉變,由“知識本位”向“社會需求”的轉變。
二 化學新教材內容設計既注重“雙基”訓練,又強化“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
“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熟練”,這是傳統課程設置下狠抓“雙基”訓練的基本要求。但若單純地強化“雙基”訓練,就會產生片面性,即“雙基”訓練的強化,使教與學雙方把時間和重點都放在講與練上,僵化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鑒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既注重“雙基”的訓練,又強調科學思維的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新教材體現了兩者結合的突破。
新教材注重創設問題的情境,引發學生發現問題,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究,在實踐中找出規律性知識,以此為依據,進一步對物質性質做出推論和預測,當這些推論經過多次論證后,即可將其中的正確部分上升為理論。因此,教材突出強調了科學的認識過程和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
三 新教材對化學實驗教學功能的科學定位
在傳統教材中,根據實驗的主體把化學實驗分成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實驗內容基本上是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將實驗藥品的用量、實驗的操作步驟做出詳細說明,學生只需按照教材或教師的指導即可完成實驗。
新教材將化學實驗教學功能定位在: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科學探究能力。為了實現化學教學功能的轉變,新教材在化學實驗的數量、化學實驗內容的選擇、欄目的設置、實驗的呈現方式都進行了較大的變革,這些變化均體現了實驗功能的科學定位。例如,在“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一節中,教師利用了音樂卡片和橘子、番茄等水果電池,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奇妙。盡管電流很小,但身體的敏感部位還是可以體會到的。當學生將水果電池的兩極導線放在舌尖上,導線連接后能產生“麻麻的感覺”。這個奇妙的化學實驗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許多疑問,也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 新教材的結構體系凸顯人文化
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巨變,時代要求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應具有更高的知識、道德、能力、技術,有豐富鮮明的個性和情感,富有創造力,有自主、自律和團隊精神,實現人的社會化,成為社會化的人,相應地教材也應該體現人文化的理念。筆者認為,新版教材的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結構體系恰恰凸顯了人文化的理念。其中,必修模塊即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必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為學生繼續學習選修課打下必要的基礎。而選修模塊的內容各有側重,或著重于實用的化學知識;或著重于化學理論的系統深入;或著眼于化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關系;或為有興趣于實驗探究的學生而開設。希望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本,凸顯人文化,尊重個人興趣,自主地選學。
新教材結構體系的特點為:(1)以學生個性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為主;(2)教材注意正確處理社會發展需求、知識的邏輯順序和高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順序以及認知規律的關系。
總之,新教材的設置實現了以科學知識為載體,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在教材內容的選取和編制上實現了新突破。預期新教材可使學生成為擁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當然,作為教師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實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將靜態教材的新突破融會貫通于實現“三維目標”的動態教學中,把握了這些重要環節和關鍵點,才能確保化學新課改的順利施行。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