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貼近學生現實。”數學課應與學生的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盡可能地把生活題材引入數學的課堂。
【關鍵詞】數學 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0-0159-01
《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應貼近學生現實、應注重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使學生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從學生身邊熟悉的、有趣的事物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與經驗。即最好要做到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那么如何能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教師首先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善于尋找知識與生活之間的停靠點,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見到數學知識就能聯想到生活,生活中的形象就立即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學生自然地進行形象思維。
一 利用生活的形象化,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有許多趣味性的知識,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把所教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知識的原形,從而引起對知識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能潛心地去讀書、思考、探究,當他們有了新的發現,他們內心是激動、喜悅的,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就會有很大的進步。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他們就會主動進行互動交流,就會主動詢問老師同學。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有意義的東西、有興趣的知識,只有這樣,課堂才能高效,才能真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學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即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使用簡單親切的話語,用關愛的口吻親切地與學生開展交流,還可以用計算機等輔助教學手段創設情境,以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極大興趣,讓學生愿意學、樂學。
二 利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學習內容設計成若干與學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的設置可以在導課等環節中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只要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就是數學教學的好方法。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入問題,用問題中的矛盾來刺激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問題,并且要善于把問題具體化、簡單化,使問題能更好地貼近學生,從而使學生靈活地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從生活中獲得知識,讓知識應用于生活。
三 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
實踐創造智慧。因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自己發現的知識印象最深、理解最深、記憶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與聯系。《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可見,動手實踐應成為小學數學教學重要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智慧,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創設實踐的平臺,提供必要的思維素材,設置活動的場所,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指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而且數學教學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之上才能顯出其活力與靈性,用生活的價值觀來構建數學小課堂,才是目前數學教學的新境界、新路子,也才是最好的有效教學。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制造懸念,來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如教學“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讓學生說出一個數,再讓其他學生去判斷,這樣不斷的提問,學生就會產生許多問題與懸念。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使學生所學知識得到擴展和延伸,還可以促進學生探索知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后,教師要組織開展一些與新知識聯系的活動,讓學生及時地把新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以后,組織開展幫助學校修椅子的活動,要求學生闡明理由,這樣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充滿數學知識,也從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真正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起來。
四 運用生活中的故事進行教學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都喜歡聽故事,有些數學課可以用故事情境導入,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多投入精力,多尋找故事,多與教學內容聯系,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如在教學《商不變的規律》時,教師引入了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先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4個小猴子,小猴子不高興,于是猴王又說把80個桃子平均分給40個猴子,小猴子開始有點滿意了,猴王又說把800個桃子平均分給400個猴子,小猴子高興得跳起來了。這個故事很容易讓學生學會商不變的規律,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教學效果很好。平時在進行教學時,有時沒有辦法直接利用現實中的實際物品進行演示教學,這時我們就可以進行假想,尋找生活中的模型,通過模擬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意識,從而達到樂于學習數學的目的。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