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課教學,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往往把學生當做裝知識的瓶子,通過反復練習掌握閱讀技巧的人,而往往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無法養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民族的希望。
關鍵詞:閱讀教學 自主學習 興趣 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30-01
合作、探究的閱讀學習方式,是教學過程當中積極倡導的,老師應該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1 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學生的興趣是不長久的,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是靠老師調動的。(1)當學生以為對課文理解得差不多,一是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沒有什么可想,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差不多時,就可以增加內容的深度。(2)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老師就提出具有啟發作用的問題,能起到使學生一目了然的作用。(3)當學生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并且思維處在低沉狀態時,老師就可能提出讓學生們豁然開朗的問題,促使學生們有興趣再進行探討。(4)當學生能夠解決問題并為此自豪時,老師往往會從另一個方面給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能夠使學生自覺學習。
2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更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速度、更快更好的完成閱讀任務起著重要作用。這種閱讀,能夠使學生更加喜歡閱讀,善于閱讀,還能夠使學生讀通讀透,解決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的重要財富使學生們享用一生。
學生們的良好閱讀習慣就要從小抓起。在學生們的小學時,就應著力培養學生們的認真預習習慣;邊讀邊想的能力;不寫不看的習慣,在閱讀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盡力解決問題。養成自己看輔導書解決問題經常閱讀的習慣等。學生一但養成養好的閱讀習慣,就激發學生們去進行閱讀,增長知識。
老師們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的重視。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的這篇課文中,(1)學生們對周總理了解不多。(2)學生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人們自發聚集在長安街為總理送別的感人場面,使得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在我們學校中有一位老師在給學生們講課前,讓學生們從報紙和雜志上收集與此相關的圖片和資料,并在授課中充分講解學生們搜集的這些資料,講課十分成功。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以后閱讀其他課文或文章,學生們就能夠主動找尋其有關的材料。這些習慣對學生們學好課文有良好的影響,也為以后整理,收集材料做鋪墊。
3 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在閱讀當中學生難免遇到質疑問題,老師們能夠詳細的了解到哪些地方是重點或難點,針對學生們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指導,增加學生們的閱讀效率。對于學生而言,可以起到更深一層的了解課文所講的內容、增強學生們對閱讀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形成對閱讀的興趣等作用。
老師要告訴同學們哪個地方需要提出疑問。在一般情況下,學生們應該在重點和難點的地方進行仔細研究和提出問題。有一位老師在講《蝙蝠和雷達》這一課文時,有學生針對課文中的內容提出了“課文中蝙蝠為什么用‘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那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等問題。
學生針對課文提出的問題,需要誰來幫助解決呢?老師應該就課文引導學生們提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且帶著這些疑問去閱讀,去思考,從中想出解決的辦法。與此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們互相幫助解決困難,重點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4 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法指導
(1)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平常教學中,要注重課堂的互動,使以前的單一的師生交流方法轉變成為以學習小組模式教學的組織形式。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性思維、創造能力等。
(2)交還自主權,提供學生創造新的時空。
在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堅持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使課堂中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課堂氣氛。充分培養學生們的自我發現、自我探索和創造性能力。
(3)轉換角色,挖掘學生創造新的潛質。
①轉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角色。這種轉變是老師給學生們提出疑問,讓其找出答案。這樣的轉變在學習過程中能使學生主動參加,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有了探索的欲望和堅定信心;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應充分發揮榜樣作用,讓優秀的學生向其他學生傳授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轉換,激發學生們的上進心,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更深一層的探索知識、完善自我。
5 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學生們外在條件不同、思想和情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針對同學們進行不同的教學。講課中提出的問題要有階段性,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授課過程中,老師與同學要處于一個平等的狀態,針對閱讀進行研究與討論。在這平等的狀態下老師還要起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學習組織性,讓同學們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6 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內涵的滲透
語文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使學生們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提高。因此,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給學生們樹立良好的形象,進行人文性的滲透。例如,在學習孟郊寫的《游子吟》這一篇課文中,學生們在讀懂詩句的同時,談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感想,說出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教育和養育自己的,以后要如何對待自己的母親?學生們踴躍發言,說出了母親對自己的關心,以后要如何回報母親。通過學生們的回答,了解到學生們對課文深刻的理解,達到了人文學科中人文性的滲透,使學生們深深懂得了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比如《落花生》一文中,它的內涵十分豐富,在授課中,讓學生們探討做人的道理。在學習這一課文中,讓同學們深深了解到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端正了學生們的人生價值觀。
在這種人文性的教育中,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們的精神層面。
在語文中,所學的文章都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創造出文學中一幅幅精美的圖畫,為文學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同學們分角色朗讀或表演課文,讓他們身臨其境,深深感受著課文中豐富的感情。讓學生們在課文中的思想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的創造性,學生們的各項潛力也充分得到體現。
語文學科除了使學生們汲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重點培養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層面等,全面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這樣才可以使語文真正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體現出語文這門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參考文獻
[1]張春玲.對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的再認識[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1):80-82.
[2]陳彩鳳.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堂實效[J].成功(教育),2011(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