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是各個學科得以提高的前提條件,在小學中,語文占著重要的位置,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效率,就必須打破以往的傳統學習方式,推入探究式、自主式等現代化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探究。
關鍵詞:分析 小學語文 探究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39-01
隨著社會在不斷變化發展,我國在教育體制上也發生了變化和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跟不上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為了促進小學語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必須改變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擺脫以往的傳統語文教學性質,改變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通過自主閱讀和收集資料,分類綜合,進行分析,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1]。同學之間互相影響變得積極,通過互相交流,獲取更多的知識,更能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接下來我們將進行小學語文探究和分析。
1 探究性學習途徑
(1)改變傳統教學,引入新思想。學生可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這樣可以激發他的興趣,他才會去探究,布魯納說:“學習需要主動”。這樣才會有所獲,最好的方法就是激發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他的求知欲就會強烈,頭腦就會比較靈活、敏捷[2]。激發他自主的去探究,一篇課文要研究的內容很多,有喜歡朗讀的學生,有的喜歡研究文章里面的文字含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研究或分組探討,加強課外閱讀,讓其進入學生視野,激發他對語文的濃厚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段研究,這樣知識印記在他腦海里的就會更深刻一些,他才會更理解文章里面所要講的意思。比如《苦柚》,柚子會變甜,提出柚子是甜是苦,讓學生去討論,分析,加深學生的印象以及加深所學的知識。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每個人想要了解的,知道的不同,有的喜歡友愛親情方面的,就比較喜歡讀,如《姥姥的剪紙》這種親情的文章,有的則喜歡《師恩難忘》表現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對于選教材方面,我們也要注重一些,因為書中的內容,教育有時會影響學生的一些心理,我們要引導學生在書中往好的方面學。因為孩子們的情感世界豐富多彩的,他們對事物認識都帶有一些情緒化。例如,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這課,學生只知道林沖有高強的武藝,品質謙虛。教師在跟學生講解課文意思同時,還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揣摩細節,從而讀出林沖的核心品質,他的謙讓及忍讓和退讓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領略這作品的里面豐富的內涵意思及人物特點魅力。當然我們還要根據學生的理解、年齡層次來教學。像在《荷花》一課,作者將陶知行生平對教育貢獻的資料做大介紹,不僅占用教學時間,對于一些年級的學生來說,也是沒有必要的。
(2)開展“課題研究”,設計情景意境。心理學家表明,“只有在和諧和民主的教學氛圍里,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探究”。因為在民主的課堂氣氛中顯得比較輕松愉快,學生才會把自己的探索,大膽的說出自己的見解,這就需要師生之間要有那種民主化的關系,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的建議,向他們學習,而學生也會尊重教師,敢于提出探討得出的見解[3]。因此,教師要懂得把教學看成是自己跟學生互相合作、一起探索得出的過程,與學生彼此之間要互相信任,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中,性情暢快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還要懂得根據不同的課上創設不一樣的教學意境,把學生帶入到學習中去,讓他們知道要想解決問題就要好好學習,從學習中去發現問題,探索,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當前的問題。
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作為教師就要懂得將重點放在焦游記對風景的描述,指引學生想象自己身臨其境,感受那真實美妙的風景中去。再如《船長》一課,讓學生明白船長是一個率真質樸的人,主要表現在文章對于主人公的語言和動作上刻畫,仿佛自己站在那艦橋上,望著大海飄渺而蒼茫,想到被救的人們。如《烏鴉喝水》這課,讓學生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烏鴉,到底要怎么辦,學生就會得出許多問題,比如瓶口的大小,以及旁邊石頭比瓶口大還是小啊,要怎么才能喝到水。這種情景設計有力的帶領學生進入文章意境,深入進去,同學就會去想辦法解決書中遇到的問題了。還要不時的介紹書中精彩內容還有書中的優秀人物,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就會去解讀文章了,學生的閱讀能量得到了提升,這就體現了蘇教版理念“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方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知識”。
(3)開放課堂,營造探究學習環境。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起引導作用,和學生們一起探討學習。了解學生想要學的是什么,要怎么學,在學習相應的文章時,要怎么提出相對應的問題。同時也要留一些空余的時間讓學生準備課文所需要的材料。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同學就會利用課余的時間去準備收集資料了。例如,在學習這課《迷人的張家界》,先讓學生了解張家界的地理環境及風土人情。收集相關的資料圖片信息,帶到課上大家一同分享,這樣同學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學習氛圍也會比較好,同學們就會變得比較熱情,就能滔滔不絕的說出自己對張家界的見解,談論它的風景,讀出文章的意境,仿佛自己就處于在那里,享受那里的風景,更能深深的體會文中的內容,對這課文更深刻了。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不一樣的意思及表達方法,又比如《我不是最弱小》這課中,薩沙就從爸爸媽媽身上領悟到要保護弱者,而教師則要引導學生要從薩沙身上學會樂于助人、自立自強、不要做一個弱者的道理,激發學生去學習在生活中磨練自己。
2 結語
總的來說,探究性的學習實施,更新了教育觀念,加入新的元素,充分挖掘跟運用這個教育資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這也說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帶動學生自主參與,通過參與研究探討,讓學生們對于語文的知識,會了解更多,有更深的體會,對小學語文更感興趣,語文素質也得到提高,教學方面也取得了一個良好的效果,是一個好的開始。因此,我們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我們這個探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學習有一個新天地,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彭麗紅.小議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8(6):85-88.
[2]許福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激發文本閱讀興趣的有效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6(9):77-79.
[3]夏紅宇.精心選擇,充分利用閱讀資料[J].現代閱讀,2012(11):183.
[4]陳怡.人教版與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多元文化類型的比較研究[J].教育探索,2010,9(7):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