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教學法開始于以美國教育家J.杜威為代表的進步教育派。筆者在多年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并獲得了一些心得和體會,其中,特別對問題的設計、提問的時機和問題的切入點進行了總結,供專家和同行們批評指正。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 小學數學 設問 巧問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55-01
在傳統教學法中,教師們普遍滿足于提出一些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或者反問一些非教學性問題,其目的主要就是為了便于控制課堂,節約時間,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基本目的,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思維訓練,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筆者認為,“問題”的作用應該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能在“問題”的啟發下得到思維能力和想象空間的拓展,所以教師提問的方法應該可以有一些規律可尋。
1 巧妙設計問題
傳統模式教學的教學過程一般是這樣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難點備課,然后逐一講解概念,推導公式,講解例題,布置作業,于是,一堂課順利完成。較多的教師似乎很滿足這種“沒有問題”的狀態,于是,教學便很快進入下一個環節。
筆者認為,這種毫無問題的課堂,看起來似乎很順利,但如果不僅僅滿足于照本宣科,對概念只是進行簡單的舉例和推導,而是以“問題”作為引申,更容易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設置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平行四邊形通過裁減,能變成面積相等的矩形嗎?如果可以,應該如何裁剪和拼接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們便開始行動起來了,有的在交流;有的在思考;有的學生甚至拿出紙張開始裁剪。平行四邊形剪拼成矩形,對于學生來說雖然毫無任何困難,但學生們通過思考和動手的過程卻更能加深對概念和公式理解。
傳統教學法,教學目標是直指概念的理解和公式的推導、應用,但很少有人去想為什么要這樣做,因此,對概念的理解和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就必然膚淺。關于平行四邊形的兩個問題,卻能促使學生將實物裁減過程與抽象思維概念和公式推導緊密結合,讓學生們學會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時間能力。同時,還引出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方法—— 歸納法。
2 展開式提問
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們的思維遇到阻力,無法展開想象空間的時候,教師及時提出引伸問題,便可以更好的開啟學生們的思考空間,從而使學生們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中給出了幾個數據:120個蘋果,兩個班的人數比是4∶3。要求學生們根據以上數據,自己創編一道題目,要求按比例將蘋果分配給兩個班。同學們很快編出了幾道題,在反饋時,筆者發現,絕大多數同學幾乎都把120當作總數來編的,雖然也合乎題意,但卻缺少了一些靈活的想象空間。于是,再次提出問題問道:“可不可以把兩個班學生的比例換換角色呢?”這一巧妙的問題,拓展了學生們的思維空間,思路一下子開闊起來,有的把120當成部分數,有的把班級比例數當成總數。這樣,既展開了學生的思考空間,又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 先思考后提問
在各個年級層次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某一學習目標任務時,總是怕學生出錯或考慮不周,于是就反復叮囑,不厭其煩地講解,反反復復交代注意事項。其實,這樣卻恰恰限制了他們的思考空間,不利于挖掘他們的思維潛力。筆者以為,比較好的方法是,可以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先自行嘗試完成,發現問題,以“問題”為基礎加以引導。
例如:在小學數學《認識直角》一課中,筆者就嘗試過,不首先講解概念,而是讓學生們先自己在草稿紙上畫一個直角。在課堂巡視時發現,他們畫的直角,大多數都是一條水平直線,另一條直線垂直于這條水平線時,筆者抓住時機,及時引出問題問道:“直角都是這一種樣式嗎?還有沒有其他的樣式呢?”在問題的啟發下,他們又畫出了一些不同樣式的直角,從而對直角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以問題引出新知識點
教師在給學生講解新知識點或新方法時,需要適當放慢速度,最好在重點和難點的地方,以探問的方法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例如,四年級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 畫圖》:某學校有一塊花園,長8米,后來對花園進行改造,使它的長增加了3米,花園的面積增加了18平方米,求,改造前花園的面積是多少?要求同學們通過畫圖的方法來解題。
這是他們第一次學習如何用畫圖方法來幫助解題,首次體驗“數形結合”的思想。雖然只要求畫出草圖,但應該讓他們意識到,即使是草圖,仍然需要比較準確地反映出“數與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解題才有幫助。所以,畫圖時需要根據題目中的“數”來確定所作“線段(形)”的大致長度,初步領會按比例作圖的方法,這是教學內容的難點,也是學生們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師也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糾正他們平時隨意作圖的不良習慣的好時機。
筆者是這樣做的:在指導作圖時,分成幾個小步驟進行。首先,可以試探地問:“長增加了3米,應該畫多長的線段呢?畫這么長合適嗎?”在這樣一邊問一邊畫的過程中,逐步引導他們通過觀察和比較,加深理解,得出結論。這樣,除了能較好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外,還能培養他們先思考規劃,然后實踐的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5 用實例提問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缺乏更多的生活體念,數學中的許多內容、概念都是比較抽象的,對于缺乏生活閱歷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的確有一定難度,也就影響到他們對概念的記憶;因此,教師可以用實例來提問,以便于用形象的事務來對應抽象的概念。
例如,“數對”,在他們初步知道了,可以用“數對”來表示點的位置的方法后,在方格坐標圖上,教師可以提問:“數對(3,5)和(5,3),表示的是同一點嗎?”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表示同一行或同一列的幾個點的“位置數對”,啟發他們從中去尋找規律,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他們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聶雪蓮.淺談數學課堂“問題解決教學”的策略[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0):47-48.
[2]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梁鏡清.小學數學教育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林婷.課堂精彩源于有效生成[J].中國數學教育,2010(10):19-20.
[5]司成勇.從“學答”走向“學問”[D].西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