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語文教學效果,朗讀是一項集傳統與現代為一體的好的實踐教學法。如何繼承傳統并有所發揚,本文從避免“學生腔”等五個方面積極探討了搞好朗讀教學的實踐方法,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對小學生朗讀教學提出了自己積極的見解,具有一定的教學指導意義。
關鍵詞:朗讀 默讀 范讀 學生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56-01
如何提升語文教學效果,提升學習成績,是家長、學校乃至于整個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不論傳統的教學方法,還是花樣翻新的所謂新教法,其鑒定方法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實際教學效果。我們縱觀古今中外語言學習的方法,不能不承認朗讀始終是語言學習的一條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對小學生來講,意義更為重要。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薄叭衷?,七分讀。”(蘇軾)“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保ā墩Z文課程標準》)。朗讀,就是一條讓學生熟悉文章、感受文章情感、獲得語感體驗,鍛煉自己的發音,實現學生與作者心靈交接、產生共鳴的最佳的語文學習途徑。朗讀的成功與否,也會直接地影響將來學生語言節奏,情感起伏變化的特征,直接影響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低。那么,如何讀、怎樣讀就成為全體語文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就以一名從教20多年的小學語文老教師從具體實踐中所得的經驗來談談這個問題。
第一,堅決反對“學生腔”。所謂“學生腔”,是指在朗讀時不論文體、不講感情色彩、沒有輕重緩急、起伏變化,千篇一律、一個腔調、一個音準、一個節奏?!皩W生腔”的出現,是學生在一開始朗讀時,老師并沒有很好的引讀或導讀,學生不理解朗讀的含義,而又長期進行齊讀練習時,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習慣,對以后進行的朗讀練習會產生極大的“前攝抑制”作用,對學習語文一開始就造成障礙,老師很難再將學生帶入到真正的語文學習的境界之中去。因此,避免“學生腔”的出現,就要求語文老師從一年級開始朗讀練習起,就以朗讀的標準要求自己,要求學生,努力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在課堂上做好示范,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第二,理解是朗讀的基礎。不理解文章,就無法讀好課文。如果朗讀練習只是走過場、擺形式,學生在讀完一篇課文后,往往是一問三不知,既不知道文章的意思,也談不上掌握字和詞,那朗讀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究其原因,第一,老師沒有認真講解課文,第二,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去通讀課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學生對文章沒有感受,說不出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因此,老師要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兒童領悟不多,但老師應使孩子們盡量領悟一些,多感受一些?!蔽恼轮械恼Z言都融匯著作者的思想,也包括著豐富的感情,這些都要求教師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加強溝通,引領學生與文章產生共鳴。同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書,讓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去感受作者賦予文章的內涵。因此,要完成一次好的朗讀,必須要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只有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寫作的時代背景和精美的課文內容之后,才有可能。
第三,提倡默讀咀嚼、自主默讀。要充分地理解課文,我提倡默讀咀嚼、自主朗讀。在老師講解之后或得到了較為豐富的理解材料之后,要求學生默讀。有人說理想的默讀技巧是聲音不在口中出現,只在腦際盤旋,腦子里乃是一片有聲有色的境界,將靜態文字變成活的場景或圖畫,變成特點鮮明的情感活動空間。默讀咀嚼法,就是抓住重點片斷,帶著問題反復朗讀,深入思考,細細體味。起始階段速度慢一些,隨著實踐增多,技能熟練,速度可逐步加快。這種自主默讀法對學生理解課文是必須的一個過程。
第四,加強范讀、領讀、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多媒體技術引用到朗讀教學中來,是提升朗讀水平的一個極為有效的途徑。多媒體技術綜合運用形、聲、色、光,聲、畫、文并茂,動靜相融。準確的范讀和領讀、課文中重點、精彩片斷往往附有圖片、投影、錄像等,教學精彩片斷或指導朗讀時,可恰當地配以音樂,運用直觀性強的圖片、投影展示、媒體播放,創設和渲染情景氣氛,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官,引發直覺思維、想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情感,喚起學生的思想共鳴,是一條極為便利而又效果極佳的學習朗讀之路。
第五,用比賽促讀,同時,以及時評價來提升朗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形式多樣的評價可有效地指導、激勵學生朗讀。老師及時的肯定性評價,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比賽促讀,是一種有效的提升朗讀興趣的方法。同時,在學生朗讀完后,也可以設計多種多樣的朗讀評價方式,以代替老師一人評價的模式。比如,一人讀,兩人評價。學生一讀完,允許兩名同學馬上口頭進行評價,嚴格要求讀出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豐富飽滿。另外,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的比賽,當小組的一個成員朗讀完畢,其他同學開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評成績,最后評出本組前三名。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們來說非常新穎,也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如果組織得當,會使許多以前想讀而不敢讀的學生站出來大膽朗讀,讓老師及時發現那些可能被埋沒的朗讀苗子。有力地推動班級朗讀之風的興起。
冰心老人說:“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朗讀活動是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們會在富有個性的朗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情感體驗,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從而達到發現自我,感悟人生,增加閱歷的學習效果,這不正是語文學習的真正目的之所在嗎?因此,語文老師必須要切實注重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立足實踐,努力創造出一條適合于自己具體教學實際的朗讀教學之路,為我國的語文教學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奉文邦.淺談小學語文審美教育[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0(12):186.
[2]王建名.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0(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