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改作業是檢驗小學數學教學效果必做環節,是師生迅速準確互取教與學情況的有效方式。依據作業信息,改進教法、調整學路,求得教學實效。所以,教師對此應高度重視,從學生學習情感、刻苦意識、創新思維等諸多方面,帶有感情的進行全面客觀評價。從而創造出“重感悟、啟思維、促發展”批改方法,讓作業批改在牽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探究方面發揮其最大限度地引領作用。
關鍵詞:作業批改 方法體會 批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64-01
批改作業既是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價的基本方法。也是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途徑。經過作業批改,教師會根據從中獲取的情況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思路與方法,對喚起學生學習數學興趣,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具有作用很大的現實意義。就此,對如何做優數學作業批改,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益探索,現將體會做法略談一二。
1 突出自主、及時,轉變作業批改方法
1.1 作業由教師課后評判改為學生課中自鑒
過去批改作業由老師一人獨攬,遏制了學生主動學習。由學生當堂自我批改,使之對理解知識的正誤直接做出判斷、及時修正偏差,進而拉動學生進入有效自主學習狀態。針對基礎作業,學生作后,指名學生到前邊講解答案,其他在下邊自行批改;存疑作業用結組討論方式釋惑,問題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了解作業完成批改情況。
1.2 作業由座中審批改為巡回批改
課后批改作業隨意性很大,共性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偏差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延長了錯誤的影響時間,增加了糾誤的難度。因此當堂巡回批改非常必要。學生在課堂做作業中,教師巡查:指導性批改因粗心導致結果、格式錯誤作業;啟發性批改知識理解性錯誤作業;討論性批改共有問題性作業。并讓學生在課本上重點做出標記,以便日后重溫時注意。課后集中批改問題較小、量較少的作業。這樣不僅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真實情況,而且使較高的正確率成了學生增強數學學習信心的強勁動因。
1.3 作業由背后處理轉變為當面批改
因學生在素質與水平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數學作業效果必有不同。對待學習差等生的作業,采用面對面批改方法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教學中對學困生作業的批改,結合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提前準備應對學困生作業可能出現問題的預案。課內課外面對面批改學困生作業,課內幫助差生及時解決理解上的問題,鞏固知識所學;課外學困生將做完的作業直接交老師面批,邊批改邊講解針對糾誤。同時善于發現差生作業進步的點滴之處,及時給予肯定性鼓勵。為激勵差生學習,提供其進步的力量。
1.4 作業由獨立自檢轉變為課堂相互批改
完成作業,讓學生當堂互批,使全體介入學習成果的檢驗過程,扭轉了學生被動等待的學習狀態。通過互批,學生不僅了解了自己作業中的問題,而且還能從中學到新思路新方法。提高了正確率,鍛就了辨析力。將答案公布于黑板,學生前后左右結組,交換作業批改。學生在交流研討中互批完作業后,再由學生自審作業。通過群體效應的充分發揮,使學生實現了智力信息資源的多方流動與共享。在有形討論與無形鼓勵中,取得了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奮發努力的效果。
1.5 作業由統一評判轉變為分層批改
在教學中,對優等生立足了一個“嚴”字。“吹毛求疵”評價他們的作業,使其不自滿知不足,促其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優中更優;對中等生立足了一個“導”字。用幫助指導,讓其學會善于總結規律,使其強化“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對差等生立足了一個“寬”字。用“關懷備至”的情感,消除自卑心理,喚起上進心態。給予必要的補習重溫,輔助其數學作業的完成。通過分層作業批改,使數學學習形成了“幫、學、促”共進的發展格局。
2 突出實用、高效,改變數學作業批改策略
2.1 圍繞效果,批改著力及時
“事做畢、快知果”,這是人“及時確認”的共性心態。學生完成作業后,我均快速地對作業做出評定,將學習結果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這樣一來,使學生在印象清晰、記憶猶新的情境中,及時調整自己不恰當的學習方式,矯正自己不妥當的思維路子。在作業批改實踐中,深刻的體會使我們感到:學生作業與教師評價結果信息反饋的間隔時間越長,學習的效果就越低。因此,堅持作業的及時評改,是提高數學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2.2 圍繞過程,批改著力思路
思維的正確與否,反映著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對錯程度。所以批改數學作業時,不能將注意力放在判斷答案是否正確的層面上,要把關注點放在學生解題的分析思路上。有的結果有誤、思路正確,在指出不足之處中,充分肯定;有的卻反之,必須讓學生重視、認真思考。因為作業解題的方法過程,在體現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又表現著學生思維的能力水平。如學生在作業0.22-(0.3-0.29)×0÷0.44一題時,結果對、過程出現了分別不同的情況:(1)0.22-0.01×0=0.22-0=0.22;(2)0.22-(0.3-0.29)×0÷0.44=0.22-0.01×0÷0.44=0.220=0.22;(3)0.22-(0.3-0.29)×0÷0.44=0.99 -0÷0.44=0.22。(1)的運算過程不正確,說明該類學生在基礎知識掌握上欠缺嚴重;(2)按序計算,正確。過程思路平平、按部就班、不走捷徑;(3)正確,思路靈活、過程簡潔。因此,批改作業時著力于探究性解題思路的評價,可促使學生思考作業時的最優解法,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敏度,促進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
2.3 圍繞問題,批改著力啟發
在以往的作業批改習慣中,只注意正誤判斷,卻忽略了錯誤問題的改正。從而導致學生數學知識掌握不系統、思敏度不高。現代數學教育已把發展思維、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在作業批改時,要注意運用多種啟發性手段,開啟學生思維讓其自己發現問題所在并收獲解決之策。所以批改作業時,盡可能不打“×”號用其他方式標注錯處,并附帶必要的啟發性批語。如:過程繁瑣,加上“看看有無簡潔的方法”;錯誤解答,加注“馬虎了吧;再認真點兒,查一下錯誤原因;請驗算,查查錯出在哪里”等等。
2.4 圍繞評價,著力激勵
敏捷思維的生成、創新火花的閃爍,激勵是催化要素。在批改作業時,注意運用肯定為主的激勵方式。對學生在作業中有意外的新穎解法,無論完全正確與否,首先給予熱情鼓勵,其次才是評價。除常用的“√”號外,再用一些諸如“▽”表示優秀“☆”表示有創意等激勵性符號;同時,加注一些富有激勵性評語效果更佳。如有一道題:學校高年級學生200人,中年級比高年級多12倍,低年級是高年級的一半,求學校的學生人數。有的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強,打破常規、做法很有創意200×(1+1+1/2+1/2)=600(人)。教師就可加注“有創意,很好”。另外,針對作業不同情況可分別給于“妙,真棒!”“進步很大,繼續努力”,“OK!很聰明”等鼓勵評語。撥動心弦的批語激發出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亢奮熱情。
教學無定法,批改無定律。只有不斷探索,才是取得教與學雙贏創新成果的延續。
參考文獻
[1]李規華.小學數學作業批改初探[J].基礎教育參考,201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