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通過課前協作、課內討論、課后研討的形式,展示著其優勢,通過科學、合理、有效地組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分組合作學習 形式 思想品德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79-01
1 追本溯源
合作學習起源于6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對學生集體動力作用的研究。所謂小組合作學習,是指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
2 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
2.1 課前協作
課前協作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前分工協作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
如在講解《愛在屋檐下》時,學案中為五組同學安排的預習任務分別是:第一組為同學們演唱《讓愛住我家》。第二組同學選擇一些小時與家人的有趣照片。第三組展示親情故事《媽媽,我找了你好久》。第四組,講述《丟丟的故事》。第五組討論爸媽誤解我了怎么辦?第六組寄言感激之情。
在《合作!競爭!》中,第五組同學需準備“合作與競爭哪個更能促文明進步”的辯論材料。
在《維護消費者權益》中需要同學們提前排演《如此包子》《正品手機》《最貴的礦泉水》。
2.2 課內討論
課內討論是指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在課內通過小組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
在講解《愛在屋檐下》時,伴隨著第一組同學們演繹《讓愛住我家》時,讓同學們暢談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與第二組同學的溫馨時光照片交相呼應。第三組在展示親情故事《媽媽,我找了你好久》時,同學們的眼中泛著淚花“媽媽,我找了你好久了啊!請你再也不要離開我,好嗎?”“放心吧,媽媽再也不會離開了”為什么親情讓人如此留戀,因為那是我們心底最溫柔的眷顧。之后,同學們紛紛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位媽媽的短信“寶貝,記得媽媽永遠愛你!”讓孩子們內心經受著觸動。感受著父母之愛是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我們要對這種愛永懷感激之情。而不是父母一說話就嫌嘮叨,動不動就徹夜不歸,離家出走,要知道,作為子女最不該讓父母傷心。當然,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第六組討論的題目—— 爸媽誤解我了怎么辦?如何溝通,寫信,發短信,正視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良性溝通,盡量找到能令對方滿意的切入點與平衡點。臨時表演《回家晚了》,換了一種調調,不再是怒目相對,橫沖直撞,而是關心孩子,了解情況,限定時間,雙方都要保持冷靜,因為人人都希望看到笑臉,重要的是父母希望把問題解決,至少不嚴重化。在討論表演的基礎上,有人質疑,到底什么是好家風呢?好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要從好家風中汲取精神營養。感受家是脫去疲勞的熱水澡,家是孩子撒嬌的天堂!通過日常生活影響孩子的心靈,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理解,和睦相處,互相關心,愛護,讓孩子在高素質,和諧溫暖,相親相愛的人際關系中健康成長。
如《合作!競爭!》中,競爭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賽,同時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賽。分別讓第一組通過《小明和小李》的事例,討論競爭會失去友誼嗎?讓學生們知道要尊重競爭對手,競爭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進步,不以成敗論英雄。第二組同學表演游戲—— “逃生”,讓大家明白,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光靠自己是辦不到的,只有你為我鋪路,我為你鋪路,我們的生活才不會艱難,人生的路才不會孤單。第三組同學通過例舉學校先進班集體的事例,引導學生明白在合作中競爭會使集體更強大,使個人進步更快。
2.3 課后研討
如隱私權與受教育義務。一位學生認為,在課堂上給朋友寫信時,老師不得侵犯他的隱私。其實,在課堂上,教師教育學生的權利是一種顯性的權利,是第一位的權利;學生的隱私權則是一種隱性的權利,是第二位的權利;第二位權利的自由行使不得影響和損害第一位權利的自由行使。
學習《文明的消費者》時,學生排演的《如此包子》讓我印象深刻,在沒有營業執照的包子店中,扮演老板娘的男同學帶頭巾,穿裙子在吆喝時,老板操著一口四川口音,手持菜刀剁肉餡,不小心削了指甲蓋,指甲蓋掉進了肉餡里也不管不顧,做成了“包子”,當顧客來時,店主熱情周到,客人吃過不舒服時,想問廁所在哪,店主卻漠視的說:“左邊的左邊,右邊的右邊”,覺醒的顧客最終選擇了投訴。在這其中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地方特色口音,幽默滑稽的表演,令人稱贊!
談及“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這一問題時,學生們看完一些關于去農村支教的材料后,會提出“難道我想留在城市,我的價值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了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那么,何為“特色”,表現在哪些方面?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時,會想到申請仲裁機構進行仲裁嗎?
總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機制,營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把學習的過程變成了一個相互交流的過程,一個學習、探索、創新、提高的過程。
參考文獻
[1]丁樂,趙凌.關于小組合作學習分組的初步探索[J].新課程(教研),201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