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外語教學法的發展經歷了從強調教師的“教”到學生的“學”,從強調智力因素到非智力因素的過程。興趣作為主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是維持學習注意力的重要因素。鑒于目前許多農村初級中學仍存在生源較差、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欠缺、教學條件落后等各種問題,本文從興趣入手探討各種教學技巧以期為輔助農村初級中學英語教學提供啟示。
關鍵詞:興趣 農村 初中英語 教學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090-02
筆者在農村中學從事英語教學十幾年,深深地了解到目前農村中學英語教學是所有學科中最薄弱的學科。教師水平不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欠缺、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條件簡陋是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現象。只有極少數學校有語音室、電教室。目前,大部分英語教師還依賴于一部錄音機、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教學。同時,學生小學階段的英語基礎差,很多村小還沒有開設英語課程,因此,造成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小學英語基礎差,七年級開始學生開端便呈現斷層現象,慢慢對英語學習感到力不從心。長此下去,便造成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和厭學傾向,最終放棄英語,出現了嚴重的后果。作為英語教師,必須正視這些現象和問題。在不能改變教學條件的情況下,該怎樣進行教學呢?筆者認為改進教學方法,采用興趣教學,積極探索有效的課堂,可以說是解決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一種有效途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就是動力”,初中生活潑、好動、貪玩、好奇心強。教師要想上好一堂課,要想教好學生,就必須在教學活動中采取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年級以及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教學效果。
1 理論依據
心理學家認為,智力因素(intellectual factors,簡稱IFs)和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ual factors,簡稱NIFs)共同參與一切學習過程。非智力因素不具備加工、處理信息的功能,不直接參加認知活動,但能積極或消極地影響學習[3]。
心理學家對NIFs有各種分類:G.Gough (1991)分為48種,而Cartel(1991)劃分了12種NIFs。李山川(1991)在《大學教育心理學》中列舉的IFs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等,而NIFs則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態度、個性傾向等。動機通常被列為首要的有決定性的因素,其次是興趣,但是二者相互交融,并非決然分開。興趣通常指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過程中,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驗的心理傾向,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
美國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Terrel(1983)在語言習得理論中認為:影響外語學習的心理情感因素包括一個人的動機、信心和憂慮程度。KrashenTerrel把情感因素看作可以調節的過濾器,這個過濾器決定語言輸入是否可以自由通過或被阻礙。而語言輸入只有通過了過濾器才能達到語言習得機制才能成為被吸收的語言知識。興趣的作用則在于通過調整情感因素,如加強動機、增加信心、降低焦慮程度,從而調整過濾器,協助輸入語言最大化地被大腦吸收。
因此,依據筆者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和相關語言習得理論,以下將探討切合農村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實際的一些教學技巧,以期為這個領域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學啟示。
2 教學技巧
2.1 設計教學圖片,激發興趣
古人說:“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因此,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否。七年級學生以具體、直觀思維為主,創造性思維為輔。如果每一節課都照本宣科,教學單詞、句子,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如果能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些簡單有趣的圖片,學生就會從“苦”學變成“樂”學了。如,在教學26個英語字母、國際音標、數字、顏色單詞時,筆者就預先制作了一些字母卡、音標卡、數字卡、顏色卡,然后一張一張出示卡片教學,學生看到這些簡單的卡片,馬上興致盎然,大聲朗讀,從而激發了學生主動開口讀英語的興趣。
2.2 創設實物情境,愉快教學
多數學生對書本感到枯燥無味,而對實物總是充滿好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心。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他們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活動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在教學水果、學習用具、蔬菜、交通工具、服裝等類別單詞時,教師盡量預先準備一些實物或實物模型來呈現單詞。比如在學習服裝類單詞時,筆者預先布置學生們分別帶來各類不同顏色、型號、款式、類別的服裝(包括coat、shirt、pants、sweater、skirt、dress、T-shirt)。把講臺布置成一間服裝店。看到這些衣物,同學們聚精會神、興高采烈地等待著這一節課的精彩好戲了。筆者拿出一件紅色外套,先教單詞:“coat、coat、a coat、a red coat”詞不離句,“It’s a red coat、I like the red coat”當拿出一件藍色外套時學生們就很快地說出了“It’s a blue coat”“I like the blue coat。”然后逐一教學這些衣物類單詞。這樣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接下來再叫幾個同學上臺進行時裝秀表演,每展示一件衣服,就叫臺下的學生說出關于這款衣服的句子。由于直觀,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勇躍參加。“It’s a yellow skirt、I like the yellow skirt、The white T-shirt is my favorite、I want to buy a blue sweater”大家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后,在學習對某事物的評價的句型時,筆者拿出一件S碼的外套披在身上,夸張地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oat?”(你覺得這件外套怎么樣?)同學們哄堂大笑,脫口而出“It’s too small!”不需要漢語翻譯作中介,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會到新句型之意了。教室里沸沸揚揚,學生情緒高漲。既學又玩,在輕松愉快的氣氛里掌握了這節課的單詞、句型,同時還練習了聽、說、讀、識記理解等的英語運用能力。
2.3 創設音樂情景,寓教于樂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歌曲是必不可少的。針對學生天生活潑、好動的性格,用英語歌來組織課堂教學,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用了歌曲還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加以精心的設計,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筆者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有關動物內容的《Old MacDonald》這首歌時,沒有多媒體等先進設備,就將學生帶到操場上,邊講解邊讓他們放眼看看家鄉及遠處農民們在干活的情景,然后,一邊放音樂,一邊讓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去享受大自然美妙的生活,領略家鄉的風光,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新歌的熱情。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 One的意大利世界杯主題曲《To Be Number One》時,由于本單元學習了一些體育明星如鄧亞萍、姚明、Michael Phelps、Michael Jordon…筆者就用簡單的英語介紹他們,是什么運動員,告訴他們這些都是世界體壇中的No.1,然后用他們不屈不撓的奧運精神,鼓勵學生磨練意志,培養學生愛國熱情和集體主義感,從而把這種精神轉換到學習英語之中。通過這樣的教學,不但將思想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還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真正寓教于樂于課堂之中。
2.4 靈活多樣教學,多姿多彩
歌德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同一種方法經常用了也會失去魅力。為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在教學時就要以自己的態度來激發課堂氣氛,用輕松活潑的氣氛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達到教學效果。因此,除了用一些簡單的教具、實物、歌曲進行教學外,筆者還注意通過學生的對話、背誦、看圖說話、“課前五分鐘說話”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課前五分鐘說話”是讓學生隨意說,剛開始很多學生用中式英語說。筆者沒有制止,因此,驅除了學生的“膽怯”與“羞澀”,學生也大膽開口說英語,慢慢地,課堂上同學們精神抖擻,個個躍躍欲試,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英語表達也日益準確了。為一節課的開端注入了新的活力,這樣學生就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了。
3 結語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點燃智慧的火花。美國教育家布盧姆總統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農村中學教學條件、教學設施比較落后,不可置否,只要我們教師認真鉆研教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自己積極、熱情的態度來激活課堂氣氛,用輕松、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激發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相信農村中學也一樣可以構造實用、高效的英語課堂。
參考文獻
[1]Krashen,S DTerrel,T.The Natural Approach[M].New York:Prentice-Hall,1983:37-39.
[2]李山川.大學教育心理學[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
[3]鐘志英.英文歌曲與大學英語教學[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