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由于長期以來得不到重視和關注,當我們走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時,會發現,有很多學校還停留在傳統的由教師講授技術,學生上機被動接受技術的模式。在這種帶著技術培訓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逐漸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缺少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也在無情地被扼殺。如何改變當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前擺在信息技術教師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多元教學 任務驅動 三維 知識技能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113-01
自2009年河北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信息技術學科與其它學科相比變化較大,不僅課程內容,而且課程目標、評價機制都有很大的變化,這就給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頗感有一定的壓力。但經過兩年的學習、實踐與摸索,我也總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教法,使我的課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而改變,使學生既在課堂上掌握了信息技術的理論知識,又獲得符合時代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
1 總體規劃,確定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中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與標準。我認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開始和結束,科學有效的制定和執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素養及其教學基本功的重要表現。新課程把課程目標分為總體目標和教學目標兩大部分。總體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而在新課程實施之前,主要是知識、技能目標,而情感和能力目標幾乎體現不出來。因為以前教學就是為了學生會考能夠過關,每一節課都是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為主的學生練習,沒有把情感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考慮進去,更不能體現本節課的價值觀;而新課程明確要求除掌握基本知識、技能之外,還要讓學生接受未來信息社會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的要求,要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每一節課都要充分把握好課堂教學的目標,并以此來組織教學,不但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其信息素養,及自主創新的能力。
2 細化課程,自主創新
新課程目標不僅包括傳統教學中所重視的“知識技能”,還包括過去我們有所忽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我在這幾年的教學中,總結出了一套“三維化”目標模式,既把傳統的教學經驗融入新的教學目標之中,又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創新,既可使以前的有效經驗繼續發揮作用,又把新的教學要求融合到新的課程之中,使我的課堂目標呈現“三維化”:即以“知識、技能”為基礎,注重教學過程中“情感和價值觀”信息素養的培養,最終實現學生在有效獲得知識的同時,還學會自主創新的方法。
案例分析:在講普通高中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二單元“有效獲取信息”時。我沒有按照課本上的章節順序來講,而是把這一單元融合成了一節“大課”,這節“大課”分為三課時進行講解,但這與按章按節所講的三節課完全不同。
首先,我把第一節課的“信息的獲取”與第二節的“因特網提供的信息方式”聯系起來。因為第一節課的“信息的獲取”是完全的理論內容,而第二節的“因特網提供的信息方式”技能操作部分較多,這樣使學生在明白信息獲取來源、方式的等理論知識的同時,馬上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信息獲取”技能的學習,從而實現了“三維化”目標的第一維“知識與技能”。其次,在學生進行“信息獲取”技能練習的時候,我把本單元第三節中的“信息安全”融入其中,使學生明白在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意識到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在這一部分,當我把“黑客、木馬病毒”等相關資料展示給學生時,學生的第一反應就是如何防止黑客,如何控制木馬病毒;這樣在學生急切需要獲取新知識的同時,我把“增強安全意識從我作起,養成良好的網上行為習慣,遵守網絡信息道德”等內容融入課程中,來實現本節課的第二維目標“情感與價值觀”。最后,當學生懂得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之后,我再教給學生如何甄別信息,并通過實例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甄別哪些是不良網站,哪些是不良網絡信息,從而實現第三維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如此打亂順序,重新整合,更能讓學生融會貫通。
3 多元教學,學生主體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有很多地區曾經推廣過多種教學模式,但我認為教學模式絕不能單一,因為單一的教學模式不可能適合于所有的課程、所有的教師、所有的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所謂“多元”就是多種教學模式共存—— 沒有主要的模式,也沒有不能用的模式。在我的教學中,可以說教學模式“雜亂無章”,因為一節課有一節課的教學要求,知識內容不同,技能方法就不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就不同,所以我的教學模式是“多元化”的。
案例分析:在講校本課程office應用軟件時,Excel、Word、Powerpoint這些應用軟件中的很多功能都相似,甚至是完全一樣,比如“文件”菜單中的“頁面設置、保存、另存為、打開”,“編輯”菜單中的“復制、剪切”,還有設置文本的“字體、格式”等,這些功能只要學第一個應用軟件時,就砸實基礎,給學生講明功能意義,讓學生理解使用它的作用,那以后學習其它Office應用軟件時,就完全可以將此內容一帶而過,不用再精講、細講學生就可以理解、掌握。
對于有相似功能的計算機知識,在授課時可以不必去遵循固有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把這些關聯遷移到新的課程中,這樣不但節約了教學時間,加大了課堂容量,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所以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模式一定要“多元化”,不要單一、死板。不要讓某一種模式不自覺地壟斷你的課堂。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調節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刺激學習者的多種感官,有利于學生記憶,使得學生對知識掌握更加牢固。
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相比算是一門新興學科,但信息技術的特殊性決定了這一學科與其它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既要借鑒其它學科的教學經驗,又要創新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思路。特別是新課標準實施以后,信息技術學科的內容、教學目標、評價機制都有了較大的變化,針對這一變化我們不能固步不前,只有勇于探索信息技術教學的新路,我們才能驗證更好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才能為信息技術教學的高效實施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祝智庭.信息技術基礎[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25-51.
[2]胡秀琴.走進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場[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