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在人類社會中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數學知識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數學學習給青少年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學教師應該大大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的學習數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 改革 趣味 生活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137-01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擁有藝術之花長盛不衰的奧秘,人類也在探索這奇妙的數學,青少年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常常會遇到許多晦澀難懂的問題,或者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結合卓有成效的楊思教學模式,下面是我在數學課改中的幾點有效的做法,希望對各位同仁有所幫助。
1 豐富課堂活動,讓數學課堂趣味化
在教學方面,從了解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入手,將他們的這一特點引入到教堂當中,下面就來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有6個人在草坪上玩游戲,但他們的平均年齡都是15歲,請試想一下他們分別是多少年齡的6個人在玩游戲?在大多數人們的觀念中可能會想象成是一群中學生在一起玩游戲,但是也有可能是一位65歲的大娘或大爺帶著五個分別為5歲的孩子在玩游戲,這都是有可能的!第二個例子,兩個人玩“搶30”這個游戲,游戲的規則是:第一個人要先說“1”或者“1、2”,接著是第二個人,也可以向第一個人一樣說一個或者兩個數字,但是不可以連著說三個數,這樣輪流反復的說下去,如果誰先說到30,那么誰就贏。利用這些生動、有趣的游戲,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使學習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
2 創設問題情景,讓數學生活化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讓數學問題生活則是解決問題和提高課堂效率最有效的途徑”。我在課堂中,力求將每個數學問題放在具體的情景中,如在講授“同底數的冪的乘法”這一節內容時,我引用了古代俄羅斯民間流傳的算術題故事:“路上走著7個老頭,每個老頭拿著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個樹杈,每個樹杈上掛著7個竹籃,每個竹籃里有7個竹籠,每個竹籠里有7只麻雀,總共有多少只麻雀?”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同底數的冪的乘法”法則。同學們個個都積極思考,認真聆聽部分學生的發言;再如我在給學生講什么是同類項時?為了引導學生將3x,2y,5x,2y分類時,先設想下面的問題情境:將一群雞和一群鴨混合關在一個籠子內,請問會發生什么現象?對于這個問題,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不同的答案,總之:“你是你,我是我,鴨子不跟雞打伙”,這就意味著雞、鴨會各在一邊,分出不同的種類,即特征相同的事物是同一類。從而很輕松說明什么是同類項的相關知識,而且學生理解的很深刻;再比如我在講授“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時,問同學們校園內四四方方的草坪為什么總是被踩去四個角?沒等我說完問題,同學們異口同聲說“走捷徑”,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運用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知識點。像這樣設計的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將數學生活化,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判斷,解決問題,進而鍛煉思維能力,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能讓數學知識不知不覺地滲入學生的腦海,在數學王國里積極地思考、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省時高效的目的。
3 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為主人
在課堂上,結合楊思教學模式,我首先讓學生自學,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比如,我在上《三角形中位線》這一節時,我提出三個問題給予導讀導議:(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線?一個三角形中位線有多少條?它與三角形中線有何區別?(2)什么是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它的題設和結論各是什么?(3)如何證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根據反饋,學生都能輕松地理解掌握前兩個問題,但對課本中這個定理的證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學生講解,而是由學生在全班上提出問題,同時讓會做的學生給予講解,這樣一來,對這個定理的證明,學生講出了通過添加不同的輔助線,運用平行線、三角形全等、平行四邊形等知識得出這一定理的多種證明方法,在一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習慣。然后由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在互批互評中完成當堂鞏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達到了練習鞏固的目的,又可以相互間取長補短;接下來由我分層布置課內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并當面批改作業,及時解決疑難問題,當堂完不成作業的同學,課后完成后讓小組長審閱,并向我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過程,這樣會避免抄襲現象;最后,讓學生自查自糾,各組小組長檢查反饋各組學習情況。課堂教學的這一改革,讓我的數學課堂充滿了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本人受到了學校領導的一致好評。
總之,以上只是我個人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嘗試,對于“新課程標準”可能有些觀念還不太符合標準。我會經過自己的實踐,總結學習的方法,進一步改進自己的課堂,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