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新課程的背景下,營造綠色教育倡導高效課堂的今天,以學生為本,和諧教育,革新教學方法是教師必由之路,提高課堂效率,實施高效課堂是教師的追求;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我以《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為例,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高中 化學課堂 高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141-01
1 教學內容的背景
本文內容是化學必修(Ⅱ)第四章第一節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近一年化學以后,已經具備了一些常見的基本實驗技能。教材安排了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旨在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資源、珍惜資源,懂得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學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在開發利用資源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培養學生綠色化學的理念,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前面所學知識和技能的一個全面檢查,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 教材的地位
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的教學內容是新教材增加的新內容,旨在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化學工藝流程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本文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多,綜合性強,課堂容量大,學生思維活動量大,對實驗技能要求高,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教材地位突出,是新教材內容更新,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新教育理念的體現和落實,對學生學習化學的成就感影響很大。
3 情景的選擇
本節課的引入采用情景引入。“你見過大海嗎”?以此把學生引入海洋世界。展示課件:“海洋是美麗的,海洋是富饒的,海洋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資源。”用廣告詞:“堅持食用碘鹽、你好、我好、寶寶好。”進入主題:非金屬元素的提取—— 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這樣引入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引人入勝,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課堂的高效開了一個好頭。
4 問題驅動式教學
基于教材的安排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主體教學活動以八個主要問題作驅動展開核心的教學活動。整個教學活動始終以問題為驅動,學生為主體,進行了課外小組的實驗活動,海帶的灼燒。
5 實驗教學的設計
本節內容涉及的實驗有海帶的稱量、潤濕、灼燒、溶解、過濾、酸化、氧化、檢驗和收集。實驗量大、時間長。操作復雜,并存在安全隱患。基于此將海帶的稱量,潤濕和灼燒安排成為化學課外活動小組來完成,因為這個過程時間長,有污染,原理簡單,不需要也不適合在課堂上完成,并進行了錄像,上課時播放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酸化,氧化和檢驗設計了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實驗目的明確,實驗操作簡潔,學生能比較順利完成,現象明顯,同時,也體現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實驗觀察能力,高效課堂的實驗教學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6 學生活動的設計
本著以人為本,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新教育理念,提高課堂效率,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問題為驅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6.1 實驗探究
我將學生的實驗活動安排為課外小組活動和課堂分組實驗。學生課外小組活動,學生積極性很高,也減輕了課堂的壓力,同時又讓學生有親身體驗;課堂的分組實驗,每個小組的同學都想做得更好,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諧了同學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開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高潮。
6.2 學生討論交流
關于怎樣將碘離子轉化為碘單質的實驗探究活動中,學生找到了雙氧水、氯水、高錳酸鉀、氯酸鉀、二氧化錳、濃硫酸、濃硝酸等多種氧化劑,自然而然的生成了選哪一種好的新問題?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學生從原料的來源、有無污染、原料的成本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了討論、交流,最后一致認為雙氧水價廉、易得、無污染最為合適。
7 課件與板書設計
本課件一共使用了33張PPT和一段視頻,呈現了5張圖片,1張用于課的引入,碘鹽的公益廣告,4張用于展示海洋的憤怒,反映海洋污染的危害,很具有震撼力,喚起同學們保護海洋,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和諧自然的意識和強烈的責任感;余下21張主要是突出知識線,以顯示標題,展示工藝流程,呈現重要的知識點,小結實驗原理,總結探究和分析的方法,歸納實驗步驟來突出重點;課件能增大課堂的信息容量、強化規范,信息傳遞更快捷、直觀,更富有感染力。
7.1 板書設計
非金屬元素的提取(見表1)。
板書設計簡潔明了,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問題線,方法線;與課件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給學生美的享受;為高效課堂更添風采。
8 鞏固拓寬與教師活動
在師生完成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以后,接著安排從海水中提取溴單質的實驗設計,進一步熟悉了化工工藝流程的設計的步驟和方法。完成學生能力的生成,并培養了學生開拓創新的能力;同時起到了檢測和反饋的功能;更加體現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其間,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不斷的制造矛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提出新的問題,承上啟下,過渡自然;教師在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裝置的設計的歸納和小結中,突出了重點;最后,教師以“保護海洋,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和諧自然”結束了這節課,道出本節課的核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總之,只有教學的各個環節的有效性,師生和諧,教與學的和諧,課堂和諧,才能很好的實現三維目標,提升學生能力,才有整個課堂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德前.“測量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實驗再改進[J].化學教育,2010(6):72-73.
[2]趙永勝,朱莉.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J].中學化學教與學,2008(9):32-34.
[3]李德前.滬教版“定量認識化學變化(第1課時)”教學設計[J].化學教與學,2010(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