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中有效對話如同金子,它能讓語文課堂發光,能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產生聯想、美感和新的期待,讓學生放飛思想、理想和智慧;讓學生在課堂上神采飛揚。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話的含金量是用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所具有的深刻性、挑戰性、時代性和創造性這把尺子來衡量的。因此,語文閱讀必須注重有效對話,提高對話的含金量。
關鍵詞:有效對話 含金量 挑戰性 深刻性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148-01
語文閱讀中有效對話如同金子,能讓語文課堂發光,讓學生放飛思想、理想、智慧。對話,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一種體現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效率的高低,往往取決于對話的含金量,也就是對話過程的有效程度。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有效對話的含金量在于對話的深刻性、挑戰性、時代性和創造性。
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話存在的問題一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對話。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就像墻頭草一樣那邊風那邊到,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處處是被動的。我們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貴族”學生。再有就是沒有中心,沒有主題的對話。對文本不做深層次的挖掘,只做表面文章,吃不透文本中心,對話抓不住重點,在對話過程中傾力于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割裂了文本渾然天成的美感。這些是我們現在語文閱讀中對話存在的弊端,只有有效對話能讓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產生聯想、美感和新的期待,從而使閱讀有思考量、有深刻性、有挑戰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積累到閱讀的感悟和收獲,升堂入室,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素養和閱讀能力。
1 師本對話
師本對話,就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要提高對話的質量,也就是含金量,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是關鍵環節,是整合閱讀教學效果的前提。要實現語文課程目標,教師必須率先走進文本,完成與文本的多角度的、有創造性的對話,達到與作者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合,才能在課堂內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之間架起一座溝通與交流的橋梁,引領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走進文本,在自讀、自思、自悟、自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這樣,才能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思維的碰撞,產生情感共鳴。目前,有些教師為了體現語文課標倡導的新理念,他們領著學生游離于問題的表層,沒有自己對文本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解,沒有感悟和體驗。那么,師生對話怎么具有深刻性、挑戰性、時代性和創造性呢?所以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語文閱讀的學科本位和學科的特點,課前率先走進文本,用心去閱讀語言材料,用心去思考、選擇、探索、剖解、破譯、再創造,“含英咀華,涵詠真情”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文本作為教學憑借的載體作用。并且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參的提示作用,積極地探詢作者的筆法特點、寫作思路及表達的情懷,再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實際深入鉆研文本,做到吃透文本、吃透教參、吃透大綱,吃透學生,這樣做才能讓閱讀課堂百花齊放,春滿枝頭,姹紫嫣紅。
2 生本對話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教學的中心。由于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還處于比較低的階段,學生單憑自身的理解能力難以完成與文本的有效對話,這就需要有教師的引導。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中,主要也是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的過程。創設情境,讓對話有深刻性、挑戰性、時代性和創造性,從而讓閱讀具有吸引力。
首先,作為教師,必須“書讀百遍”,先學生之前與文本深入對話,取得親身體驗和深刻領會,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與學生有效對話。其次,作為學生,在與文本進行對話時,除了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外,還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援疑質理,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只有通過熟讀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師生對話才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學生豁然開朗,茅塞頓開。同時,朗讀對語言的積累也為長效對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難看出,講解只能讓人知道,學生與文本對話卻能讓人感受,對話富于了作品生命。學生通過朗讀對話,內化語言文字,消化、吸收最后把這些積淀和儲備增加到自己的閱讀中去,讓學生對以后的閱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對閱讀更加有興趣。使閱讀更具深刻性、挑戰性、時代性和創造性。
3 師生對話
在有效的閱讀對話中,教材是憑借,是對話的資源,學生才是主體,學生的發展才是中心。閱讀教學中往往由于師生間閱歷不同,知識積淀的深淺、思維方式的差異等造成對話的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教學中能運用一些策略,使其對話自然天成,也更具有深刻性、時代性、挑戰性和創造性。筆者認為:促使師生對話成功的策略,一是情感激發策略;情感是語文教學成功的催化劑,這是對話前的有效準備,從而達到引領學生“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境界。二是情景設置策略;情境是師生情感交流的紐帶,是學生從情境中逐步消除文本與自己的隔膜,找到主觀情感與文本的結合點,從中獲得自主的、個性化的情感體驗,找到師生對話的突破口。三是話題探究策略,話題探究是組織學生、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教師探索并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在“四個吃透”的基礎之上,設計出開放性的并有導向性的對話話題,提供一個對話的核心,明確的話題和由此引起的對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的深刻性、挑戰性、創造性。教師的適時點撥、引領,使學生在對話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對文本的理解,獲得思想的啟迪,這樣的對話開啟了學生的智慧,學生的認識有了升華。然后達到閱讀對話的良性循環:對話具有有效性。
4 生生對話
有效的生生對話是在學生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也要留給學生足夠多的合作交流的空間。閱讀對話是高度個性化的心智行為,閱讀對話過程充滿了創造。對話是各個主體之間的相互融合,從而實現彼此發現、彼此提升的過程。閱讀對話是在對話精神的燭照下追求碰撞與融合的教學。教學對話的本質是在平等的氛圍中激活知識、引發體驗、碰撞思想、分享收獲及構建意義。
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高低,往往取決于對話過程的有效程度的含金量。熱鬧的課堂不一定會有有效的對話,但有效的對話卻往往駐足于熱鬧的課堂。讓我們處理好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讓有效對話更具有深刻性、挑戰性、時代性和創造性,真正讓有效對話走進語文閱讀課堂,提高閱讀教學的含金量。
參考文獻
[1]薛光霞.如何實現課內大閱讀[J].人民教育,2012(Z3):43.
[2]陳耀方.以“語文主題學習”推動學校語文課改[J].人民教育,2012(Z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