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認為,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方法來實施:首先,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制定閱讀目標。其次,結合課后練習題制定閱讀目標。再次,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行設計閱讀目標。最后,教師要培養學生開放性閱讀情趣。
關鍵詞:語文 閱讀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162-01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部分的要求有: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5)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6)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7)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8)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9)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10)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11)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12)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由此可見,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很注重的。要培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依據學習目標,制定閱讀目標,使學生了解閱讀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義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一課,學習目標有:(1)學習本文寫父愛,謳歌父親是通過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描寫;(2)學習本文用樸素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感情;(3)本文寫作線索清晰;(4)本文構思獨具匠心。這四點涵蓋了《背影》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要緊緊圍繞這四點來擬定閱讀目標,啟發學生循著這條思路考慮以下問題:(1)本文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2)本文是一篇歌頌父愛的敘事散文,文中幾次刻畫背影?這種寫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發?(3)對父親的外貌怎樣描寫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本文怎樣描寫樸質中蘊含深情的人物語言和動作的?等等。這些問題既緊緊扣住了閱讀的總體目標,又使課前目標具體化了,能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達到教學目的。這樣,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依據學生目標制定本文的閱讀目標,然后根據閱讀目標進行入情入理的分析,揣摩作者的寫作目的,在培養學生鑒賞文藝性語言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逐步掌握了閱讀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從而使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有所提升。
其次,結合課后練習題制定閱讀目標。課后練習題本身也體現了具體的閱讀目標,也是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怎樣實現這一目標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主動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后練習題是思維能力訓練的一種手段,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時要依據課后練習題,抓住重點,有目的地去閱讀,這樣有利于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學習目標及課后練習題自制課后補充練習,開發學生的創造性發散思維,用以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觸類旁通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再次,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行設計閱讀目標,深刻了解和掌握本文的作家、作品、寫作背景、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一方面,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作品,反映不同的社會政治,不同作家又有不同的藝術手法,其作品也會反映不同的思想,因而要了解和掌握本文的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了解作家所處的時代、作品風格以及作品所蘊含的主題思想;另一方面,不同的語言描寫,所表達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教師指導學生深入語文教材,篩選、捕捉具體的語言信息,設置具體閱讀目標,采擷最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語言,理解它們在文中的作用。如“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表達了“我”對父親深深的思念之情,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又提示了全文的核心,突出全文的焦點“背影”,引起讀者共鳴,產生懸念。
最后,教師還要積極地培養學生開放性閱讀情趣。所謂開放性情趣,即讓學生不受學習目標、練習題等的限制,離開教師的指導,完全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審美情趣去自行理解,確立自己的閱讀取向。因為每篇文章包涵的知識點都是豐富多彩的,文章的藝術特點各有千秋,學習目標和練習題畢竟是已經凝固化的東西了,它即使對學生的閱讀起著啟示和引導作用,但對學生的思維空間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和負面影響,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又不利于學生閱讀潛能的開發和閱讀個性的培養。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學生的閱讀情趣、閱讀能力、閱讀取向有其多層性和差異性,對于一篇文章的評價和鑒賞也有所不同,存在著多角度性和多層性,真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把文章真正地交給學生,給他們盡可能多的閱讀空間,實行開放性閱讀,制定開放性閱讀提綱(比如文章體裁、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文章結構、文章主旨的提練、藝術特色、寫作手法及字詞句)等等,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獨立思想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還應注意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活動,使他們敢于懷疑、敢于質疑、敢于向老師挑戰、敢于向教材挑戰;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善于選擇、善于來拿;教師更要高屋建瓴,成竹在胸,及時有效地予以指導和調控,做到放得開,收得攏,以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使之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戴正興.“雙基”:語文教學的本色[J].遼寧教育,2004(5):30.
[2] 黃瓊.中考議論文閱讀復習備考專題講練[J].中學課程輔導:初三版,2004(9):4.
[3] 謝偉民.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2(5):27.
[4] 張海彥.由仿而創是革新模式作文的關鍵[J].閱讀與寫作,201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