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組學習的實質是通過小組自主互助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小組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應根據學生水平和內容實際,給與恰當點撥,以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把握時機 方法指導 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03-01
教學工作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方式的改革,也要求建立新的學習觀。《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學習應當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小組學習是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那么,我們教師該如何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尋求提高小組學習實效的策略呢?我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 善于把握小組學習時機,使學生積極有效地討論合作
1.1 在理解知識點的關鍵處或在得出規律性結論之前,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學習,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小組學習中,人人動手、動口、動腦,只有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生過程,學生才會對知識掌握得牢而活,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將大大加強。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把“教”具變為“學”具,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學習。在筆筆畫畫、剪剪拼拼的實際操作中,學生找出了多種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方法,從而借助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自主解決問題的鍛煉,使他們感到了成功的喜悅。
《乘法公式》的教學,也可采用小組學習。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待時機成熟后再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教師深入到每個小組,針對不同情況加強引導,然后各組中心發言人代表本組與全班同學交流,最后導出乘法公式,較好地發揮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1.2 出現難點學生思維受阻時即在迷惑、混沌處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思維處于混沌、迷惑狀態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給他們提供獨立探索的機會、互助的機會、大展其才的機會,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項式除以單項式》一節中,教師提出問題:(ab+bc)÷b應該怎么做?能否轉化為學過的知識解決?引導學生思索,隨之展開討論,然后各組拿出討論結果,再組間交流、辯論……學生在激烈的語言交流中“學他”和“自檢”,經歷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漸進,最終形成準確、清晰的建構。
1.3 在深化、拓展處
深化、拓展處是再創造的生長點之一,往往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此時進行合作,有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形成獨特的認識。
例如,在《乘法公式》一節中,在學生發現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學習,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編應用題,體會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積極主動,編出了不少有特點的題目,但思維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學生從多角度來編題,這樣就使學生在發散性思維過程中,不僅關注流暢性,還關注變通性,更關注獨創性。
2 加強對學生小組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1 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小組學習前,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小組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討論”。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自己的獨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組內優生一言堂,要么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小組學習的目的。因此,在小組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
2.2 培養學生養成耐心傾聽,分析重點,修改、補充自己的觀點,敢想敢說,條理清楚,言簡意明,突出重點等習慣
例如,學習《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時,先布置學生自學課本內容,思考下列問題:(1)結合學習目標,思考通過預習課本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2)對于不等式的基本性質1和2,課本從兩個方面分別進行了探究,你能參考這兩個方面或者結合生活實際,給同學們進行講解嗎?那不等式的基本性質3呢?
預習展示是在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自由交流討論,形成集體意見。全班交流時可先由一個小組的代表講解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的探究過程,其他小組可以補充修改完善,可以進行提問,展開辯論,甚至可以對問題的分析是否正確條理,表達是否簡練,書寫是否美觀整潔等進行合理評價,發現問題,相互幫助糾正。最后可在老師的點撥指導中達成全班共識。
2.3 培養歸納小結的習慣
讓學生自己去歸納、小結已學過的知識,有助于強化的記憶,提高認識,最終形成知識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學生不愿意去做小結。對此,我采取引導鼓勵的辦法,對小結做得好的同學給與大張旗鼓的表揚,使他們逐漸產生興趣,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尤其是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在學生易錯處、在情感體驗處及時進行歸納反思,注意滲透數學體系的四大思維體系:數形結合、函數思想、分類討論、方程思想,在學習數學過程中要做到逐步滲透和引導學生不斷感悟。
總之,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的小組學習方式,對教師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因此,教師不僅僅要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應該是學生小組學習的合作者。所以,在教學中體現小組學習的理念,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是小組學習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史寧中,主編.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