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要面向學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而當前的語文教育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困難重重。語文的出路何在?必須真正弄清困擾語文教育的因素,才能真
正找到出路。
關鍵詞:語文課改 人文教育 應試教育 課堂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14-01
最近幾年來,伴隨著課程改革的力量逐漸壯大,呼吁語文課改的浪潮也是一浪更比一浪高。在這場改革之風刮得遍地開花情景下,新教材業已全面實施,參與改革的人員也日益增加。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學語文教材改革已是一個歷史上的飛躍。但怎么改呢?要把握什么原則呢?具體來說:一是方向原則,教材改革要同時代接軌;二是科學原則,也就是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要有正確性,合理性;三是統籌原則和創新原則;四是教學原則,這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教材要有可教性,感染性。就簡單來說,只需用葉圣陶老先生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養成良好習慣。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接物和對待工作的良好習慣;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悉技能的良好習慣;體育方面,要養成保護健康和促進健康的良好習慣。從這一點上理解就是注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具體的來說,也就是在三維目標的培養下,開拓一條道路,對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視。至于能否找到一個方法,開拓出一條道路,存在著許多變數,現在還遠遠不是額手稱快的時候。
1 應試教育的泥淖與語文教育的苦苦掙扎
語文教育為什么會問題成堆,積重難返?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考試”這個指揮棒在起作用,考試是一種人才選擇機制,而從根本上說,考試并不是最可靠的辦法,而是實踐。但實踐相比考試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如:條件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的實踐,就不具有可比性,再有實踐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檢驗,所以不能取代考試。在目前素質教育的逐漸推廣之下,考試被普遍地運行著,并將在較長時間內不會被其他更好的形式來取代,這就極大地阻礙了教育的正常發展,也把語文教育推向了水深火熱的境地。首先,就是近年來的習題越來越繁瑣,越來越苛刻,已經連語言學家都難免瞠目結舌的地步。比如,報上披露說考“翁”字有多少義項,解釋“灰溜溜”是什么意思,這樣刁鉆的題目隨處可見。其次,教師對課文的肢解,支離破碎答題時非此即彼,死扣死劃,哪里還有什么樂趣可言。再次,在素質教育的表象圖景掩蓋下的是日益激烈的升學競爭。這種競爭隨著教育功利化和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不斷深化地向學生延伸,制造著新的起點不平等和機會不平等。基于以上原因,使語文教育成了“四不象”,把語文推向十分難堪被動的境地。從而造成學生缺少學習動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了學不學都一樣的錯誤思想,不學,成績也不至于下滑;學了,成績也很難提高。認為把時間花在語文學習上遠遠不如花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上,學習主體地位保證不了還談什么效果?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最終被無情堙沒。
2 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和語文教學的大環境
在中國,幾乎每一位受過教育的人都上過語文課,而且都要花掉大約三分之一的在校時間去學習語文。然而,就是這樣一門最重要的課程,卻成為當今中小學生感到“不愉快”、甚至“厭倦”的東西。重要一點在于課堂教學:缺少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主體作用挖掘得不好。而學生是被動消極的學習態度嚴重影響課堂效率。這里排除掉傳統模式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課前的預習不成分、課上主體地位沒發揮、課后練習不愿做,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有不少課文一遍都沒讀完,課堂進程較慢,課堂效率怎么提高?
語文學習大環境不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部分中學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想法,學生就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學習數理化上面,當然還有英語,甚至連政、史、地、生,也比語文更能吸引學生。只有極少學生一天只把一點可憐的時間用在語文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情況?究其原因,從大的方面來說,有如下幾點:一是語文教材體系滯后,“少、慢、差、費”現象還沒徹底改變,就像一堆螃蟹擠在一起,弄也弄不開,理不出個頭緒來。二是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靠大量做題很難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個人認為語文的綜合能力培養,更多的靠讀。三是在語文學習過程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在素質教育的提倡下,開放性的試題越來越受出卷人的青睞,而學生在應試時,題目是做完了,但答案不知對錯,模棱兩可。學生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不能被立即激起,長此以往,學生就失去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四是應試教育考試的要求下,學生們學科之間的時間競爭愈演愈烈,奇怪的是有這樣一種怪現象,學生們越是強項越是花時間,越是薄弱學科越不愿花功夫。再有這語文考試,會的沒考,考的不會,學生自然把時間留給其他學科了。五是現在的語文課尺度不好把握。抑或花架子,虛的內容充斥課堂,另一面抑或語文老師照本宣科一講到底,試問這樣的課堂學生又能收獲多少呢?以上五點決定了語文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之爭必定失敗。
3 教師作用的拔高與語文教育困惑的解決
新課標實行以后,中學語文的教育或教改應在進行內部有效修補的同時,在外圍上大力推動人文精神、人文情懷的社會突圍和沖破應試教育桎梏的理念突圍。語文教師更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在教學理念上,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讓他們認識到語言不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著隱秘關聯的文化載體,是天地萬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們的偉大通道,設法喚醒學生對語言的尊重與熱愛。(2)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教師的知識積累、業務技能、美學修養、心理狀態、課堂心理環境等諸多因素。教師廣博的知識素養、精湛的業務技能,有利于創設積極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語文教學的說服力,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句話,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3)在教學手段上,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注重引導學生的感受、感悟,擴大閱讀量,增加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觀照、自主學習、討論探究等思維訓練方式的內容與形式。
所有以上是我對當前語文教育困境的幾點深思,希望能借以引起大家的共鳴,達到“療救的注意”。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
[2]潘鴻海.語文教育的困境初探[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