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學生健康成長需要教師的人文關懷,這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師德建設的關鍵。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人文關懷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也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
關鍵詞:人文關懷 師德建設 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17-01
1 為什么說“人文關懷”是師德建設的關鍵所在
什么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其核心思想就是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
下面從兩個方面談談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1.1 從“新課標”說起
新的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體性和發展的能動性。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要有人文關懷,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對人的關注。教師要永遠對課堂中的“人”充滿真切關注和終極關懷,要讓教學回歸“人文關懷”的教育本質。
1.2 從“師德”說起
“新師德”充分考慮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及教師職業的屬性,更加注重從教師職業特點和教師自身發展出發,強調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充分凸顯和張揚理性的人文關懷。
師德建設應以人文關懷為價值引領,堅持以人為本,把“理解人、關心人、服務人、團結人、發展人”等滲透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為師德建設的重點,努力營造以“關注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發展學生”為主要內容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氛圍,并貫穿在教育教學以及管理服務的全過程、全方位,實現全覆蓋。
2 如何堅持以“人文關懷”為價值引領的師德建設
2.1 轉變學生觀念,尊重生命體
以關愛學生、發展學生為本,就是把建立全面的學生發展觀作為師德建設的價值取向。
2.2 抓住三個關鍵
(1)教學設計要凸顯“人”。(2)教學實施要凸顯“人”。(3)教學評價要凸顯“人”。
2.3 四個重點
2.3.1 教師人文關懷的基礎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提升
教師的工作重點不僅僅是教育教學,人格魅力的塑造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的至理名言說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出教育的力量。
教師的人格影響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諸多制約因素中的最重要的一種。正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們工作的對象是正在形成中的個人最細膩的精神生活領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識。這些領域,也只能用同樣的東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識去施加影響。”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人格魅力才應該是教師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的核心內容,提升人格魅力才會成為教師人文關懷的力量源泉。
2.3.2 教師的人文關懷其重要條件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改革必須崇尚建立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不良的師生關系直接妨礙學生從學習中獲得快樂感和教師執教過程中的幸福感。建立溫馨的師生關系是師德建設的基礎性內容,是教師人文關懷的重要條件。
新的師生關系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師生間真誠相對,教學相長。其要求:為人師表,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保護學生人格。關愛學生,跟學生成為知心朋友;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養,與學生互相促進。
2.3.3 教師人文關懷的主題是弘揚崇高師愛
師愛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教育因素,是一種高尚的教育情感,也是一種無疆,理智,無價的大愛。師生交往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特性給予不同種類的關愛,愛之溫馨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關懷,淡化師愛的功利性,教師需要從真誠出發,讓陽光進入每一個學生的心扉。
2.3.4 增強育德素質是教師人文關懷的關鍵所在
育德素質:即育人素質,是教師必備的教育素質,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素質,是教師履職行為的重要內容,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關鍵指標。一般而言,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專業理念:主要包括牢固樹立德育核心、學生發展為本、德育整體性和有效性以及教育是服務等基本觀念,科學理解德育的本質,德育的價值、德育的過程、德育的原則等基本原理。
第二專業精神:主要包括以敬業、興趣、毅力等為支撐的對本職工作的持久而旺盛的熱情;以真誠、同情、理解、關心、公平、尊重等為主題詞的親童性以及責任感和合作精神。
第三能力:主要包括德育實踐能力,如計劃、交流、激發、組織、評估;德育臨床技能,如信任、注意和傾聽、信息化、開發和鼓勵、挑戰和支持;德育研究能力,如反思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智慧:主要包括各種技能的綜合及其運用的能力,善于發現和把握各種教機的機智,能夠及時做出有效決斷的魄力和具有極強親附力和凝聚作用的魅力。
總之,教師的人文關懷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崇高的師德。因此,在師德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和發掘教師人文關懷的育人功能和時代價值。而師德的核心就是給學生提供一種人文關懷,鑄就他們的人文精神,讓“人文陽光”朗照他們的一生。學校應該成為充滿人文陽光的伊甸園,教師應該成為播灑人文陽光的天使。
參考文獻
[1]王永會.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師大出版社.
[2]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