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造素質與能力已成為當今新世紀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美術課堂教育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已成為美術教育的首要任務,美術所產生的的思維成果是與眾不同的,具有新穎性,是對當前的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價值的評價。
關鍵詞:美術課 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c)-0247-01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融入了知識性、趣味性、可想象性,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是一種繼承式的教育模式,思維是一種“復制”性思維,美術作為時代智能的精華,學習和創造性思維已成為美術發展的關鍵所在。
美術作為義務教育的必須課,無論是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極大地拓展了個人的精神發展,也增強了社會意識,美術課中讓學生通過繪畫,在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場景,促進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啟發和誘導學生去感知事物的結構,內在,通過想象和形象思維結合培養創新思維。
1 教師創新教學方法
美術課中的重點是創造意識的培養,不僅通過繪畫、藝術字等技能的傳授,而且讓學生自由想象,每個學生對生活的關注點不一樣,他們想象的空間可以作為教學的突教育破口,一個切入點,以點帶面,好奇心加上學生的興趣愛好會使美術教育得到真正的發揮,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空間,對事物的顏色,形狀,色彩有一定興趣,這也是對學生最有力的發展。把學生的興趣和他們想象的空間可以作為教學的突教育破口,充分引導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啟發和誘導學生去感知事物的結構,內在,通過想象和形象思維結合培養創新思維。
2 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
美術課中通過傳授學生繪畫技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學生的想象力,以學生興趣和想象空間作為一個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美術作為一門藝術,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獨特思維創造方式是學習美術的主旨所在。
案例一:“揚州八怪”中的鄭板橋最擅長寫意花鳥畫,但是酷愛畫竹,他認為珠子堅強,不管風吹雨打,嚴寒烈日都身板挺拔,青青郁郁。竹子“虛心”不論是野巨竹還是房前的青枝,都是空心如一,從不王子尊大,他的《竹石畫》把竹子畫活了,圖中一瘦石依然而立,幾竿見影,竹傍石而生,卻使人感到清脆秀麗,超然脫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個人喜好,鼓勵學生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通過繪畫表達出來,可以通過作者的酷愛“竹”引起學生對自己愛好的培養,也是對美術課堂教學環境改善。
案例二:人民藝術家-齊白石酷愛小動物,尤以畫蝦聞名,有時候蝦都成了他的代名詞,他筆下的蝦透明、活潑、生機盎然,晚年作品《翡翠待蝦圖》人們認為此時畫的蝦都神形兼備了,精益求精,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反問學生“你們喜愛什么小動物,是否能把你們心目中的那個它活靈活現?”學生思維得到擴散,尋找自己內心深處的最為喜愛的事物,加上自己的情感,這就是創造性思維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3 創新思維訓練模式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作品中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能讓學生體會美術中美生活處處都是,只要我們加上我們對美的理解,就能創造出我們想要的美術,這也是美術真正涵義所在。
案例三:利用幻燈片播放梵高的《向日葵》,讓學生欣賞這幅作品,并加以討論為什么這幅作品成了最昂貴的的藝術珍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作品中的與眾不同,體會作者畫這幅作品的情感。“如果是你認為向日葵最值得歌頌的是哪?最美的是哪?你認為這向日葵能代表什么?”通過種種詢問讓學生找到自己思維空間最想表達的一面,把向日葵的形狀、色彩、加上自己的內心對向日葵的期待用我們的雙手畫出我們對美的理解。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一幅帶著強烈現實主義傾向的作品,把11個不同年齡,經歷和個性的形象體現到當今我們的生活中,表現了做者什么樣的感情色彩,通過整個畫面表現作者和我們欣賞者之間的精神交流。
4 美術教育是行為藝術,教師與學生一起感同身受
老師作為學生的啟迪者,肩負著祖國的使命,不僅僅是把課本的內容復制,而是引導學生切身體會美術的藝術美術課中讓學生通過繪畫,在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場景,促進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啟發和誘導學生去感知事物的結構,內在,通過想象和形象思維結合培養創新思維。
案例四:徐悲鴻的作品《奔馬圖》是一幅將西方造型方法融入中國的傳統繪畫,為中國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老師可以看圖中的奔馬,說出自己對這幅奔馬圖的理解,“四體騰空,鬃尾毛發,體現馬的精神”,在試問學生一下“你們覺得這幅畫中最值得贊揚的是拿一個地方,”與學生一起討論“馬”一起體會奔馬圖中馬的精神所在。
美術課中讓學生通過繪畫,在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場景,促進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啟發和誘導學生去感知事物的結構,內在,通過想象和形象思維結合培養創新思維。美術所產生的的思維成果是與眾不同的,具有新穎性,是對當前的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價值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錢初熹.美術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陳衛和.小學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