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課程改革的陣地,是教育創新的平臺,是師生點燃靈感、激發創新、集聚智慧的舞臺。面對基礎教育課程這場“傷筋動骨”的改革,如何打造高效課堂?集體備課是一種有效的對策。近年來,各個層面的集體備課在基礎教育領域遍地開花,“大合唱”式的市縣級大集體備課亦層出不窮。2009年9月,山東省平邑縣教育局召開了全縣大集體備課活動動員部署會;2010年9月,甘肅省蘭州市教育局啟動了“全市高一教師集體備課活動”;2012年8月,我區桂林市拉開了全市各學科教師大規模集體備課活動的帷幕……
新課改背景下的集體備課,需要組織教師集體研讀新的課程標準、認真分析多種教材與學情,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學科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形成教學設計、審定備課提綱、優化教學流程、反饋上課信息……集體備課成了各地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成為各校校本教研中同伴互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為一線教師提供了一個互相學習、分享經驗、專業成長的有效平臺。從形式上看,不管是科組間的集體備課,還是校本教研中的集體備課,甚至是校際間的集體備課,其本質都在于聚合集體智慧,引導教師在交流中提升學科素質,在探討中達成教學共識,在教學實踐中展示教學個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集體備課讓教師的備課活動從過去應付性的“勞苦型”向“創新型”轉變,從個人“單打獨斗”向“集體研備”轉變,尤其有利于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但是,集體備課在實踐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因思想認識不足和組織不當導致的重形式而輕內容、重統一而輕個性、重參與而輕實效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以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
首先,處理好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勿讓集體備課流于形式。集體備課的本質在于聚合集體智慧,讓教師在交流中提升學科素質,在探討中達成教學共識。因此,廣大教師應切實從思想上重視它,以敬業的精神、進取的心態、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參與集體備課。為防止集體備課出現“千人一面、千課一腔”的現象,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活動舉辦方應力推“同課異構”磨課模式。
其次,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集體備課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關鍵所在。教師只有在課前精心巧妙地預設,才能推動課堂自然、高效地生成。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師生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等因素,都會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很重要。教師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學情,掌握學生學習的感受、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在預設時巧妙“留白”,給學生發揮才情、展示自我留下廣闊的空間。此外,還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精心做好探究設計,在預設中根據教學目標合理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甚至可以在課前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找相關教學資料,引領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努力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的廣度;二是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置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思維的深度等。
再次,處理好統與分的關系,做到統分結合,宜統則統,宜分則分。教學有法,而無定法,集體備課能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重難點,但由于班級學情不同,教師教學風格不同,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能動性、創造性,做到教學思想有“統”,教學策略與手段有“分”,統分結合,在實踐中創新,進而實現自身在專業上的成長。對于教師來說,自我專業成長與發展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尤其是青年教師,應牢記藝術大師齊白石先生的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切不可盲目崇拜,更不可機械照搬。
最后,處理好教學與反思的關系,在反思中提升教學水平。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指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集體備課要注重教后反思與交流,沒有教學反思與交流的集體備課是不完整的。因此,應該把每次集體備課的教學反思積累下來,為以后的集體備課及教學實踐積累可供借鑒的經驗,讓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在反思與實踐的循環中不斷提高。正如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葉瀾所說:“一個教師寫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一定能成為優秀教師?!奔w備課的教后反思與交流,應包括以下內容:反思目標達成情況、學生參與度、課堂效果、教學方法與策略、突發事件及處理措施、糾錯補救等。
如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區春潮涌動,讓我們且行且思,且悟且進,腳踏實地去行動,把集體備課的效益發揮到極致,確保其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