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滿老師太兇,且上課語速過快,9月13日,福州教育學院附中初二某班發生了一起學生“彈劾”老師事件:教英語的何老師剛走進教室,一名姓陳的學生拍著桌子站了起來,大喊道:“不喜歡上你的課,對你不滿意。”隨后,這名姓陳的學生說,贊同他意見的同學舉手,不少學生舉了手。何老師掉頭就走。班主任說,學校將處分“鬧事”學生。(9月17日《海峽都市報》)
學生對于教師的教育方式不滿意,一般情況下,只會默默忍受,實在受不了了,最多只能私下里向學校反映,很少見到在公開場合“彈劾”老師的。學生的此番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生維權意識的覺醒,是應該給予掌聲的。不過,筆者更愿意把這次“彈劾”,看作是對教育的警示。
其一,是對教師的警示。教師的教育方式如何,學生是有權說話的。如果學生不滿意,覺得聽不懂,就有權利發表意見。誠然,要求教師改變既有的教學風格或許很難,但教師至少應該多聽聽學生的意見,反思自己如何改進。如果在上了幾節課之后,教師能夠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和學生多溝通,及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學生一定能夠接受。而據媒體報道,該校學生之所以反對這名教師,是因為該教師確實“太兇,上課語速過快”。顯然,這樣明顯的缺點,該教師并沒有及時避免和糾正,于是導致了學生的不滿。這就提醒廣大教師,如果不善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虛心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最終是會被學生拋棄的。盡管就人格而言,學生應該尊重所有老師,但老師也要明白,最受學生喜愛和尊重的,必定是學問高、教學精、愛學生的老師,而不是無視學生感受,只顧“自言自語”,整天批評、威嚇學生的老師。
其二,是對教育管理部門的警示。據了解,被“彈劾”的是一名上了年紀、退休后又被學校返聘的女英語教師。教師退休之后被返聘,很大原因恐怕是學校教師不夠,由此就引出了師資緊缺的問題。據筆者了解,目前不少地方的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教師隊伍一直處于缺編狀態,很多學校只好通過聘用臨時教師、返聘退休教師,或是讓一個教師身兼數班教學等方式來緩解。因此,保證教師的人數符合當地教育的需求,是各地教管部門應該正視的問題。不過,保障了教師的數量,還只是一條“底線”,要讓更多教師受到學生喜愛,還必須加大教師培養和培訓的力度,不斷培養更多優秀的教師。以上都是擺在教育管理部門面前的緊迫任務。
也有人質疑學生的這種“彈劾”是否恰當、合適。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學生的行為并沒有對老師的人格尊嚴進行攻擊,只是就“課堂”論“教學”,“不喜歡某老師的課,讓大家表決”,沒有與“惡劣”“鬧事”沾上邊。因此本文附帶說一句,該校事后要以“鬧事”處分相關學生,這是很不合適的。確實,老師面對這樣的場面會“很難堪”,“很沒有面子”,學校也害怕這樣的“彈劾”被其他學生“效尤”,所以要“扼殺”。但是,學校與老師為何不先捫心自問,這是怎么造成的呢?
教育的問題不少,我們都應該勇敢面對。學生的此次“彈劾”行動,無疑敲響了一次警鐘。我們的老師,以及我們的學校,真該放下身段,多聽聽學生的意見,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否則,在學生維權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學生就很有可能“不買賬”,那將是多么“悲催”的教育場景啊!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