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馬”到鄉村小學教書并非作秀
一個住在重慶主城區的30歲年輕女子,每周開著寶馬車顛簸兩個半小時到偏僻的鄉村小學教書,每月2 000元錢的工資,還不夠油費。許多人對此感到不理解,甚至有人懷疑其作秀。面對記者的采訪,這位姓張的女教師表示,“這是我想做的事情,想要的生活,雖然工資不夠油費,但這是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快樂最重要”,并回應說:“這些經歷很平常啊,只是我自己的選擇,沒必要報道。”(9月10日《重慶晚報》)
【點評】30歲年輕女子不計成本開“寶馬”到鄉村小學任教,這樣的新聞注定會吸引很多眼球,這是社會獵奇心理使然。然而就事論事,我們其實更應該追問該教師是否具備從教的資格和能力。如果其資質和聘用程序等都符合相關規定,我們就應該尊重當事人的選擇,甚至應該贊賞她的工作態度,因為從她的話語中,能看出其對待工作的熱情。只要她有能力承擔相應的支出,她選擇何種方式上下班,別人都無可指責,更與作秀沾不上邊。
應該把握好激勵教育的尺度
作業做得好,獎1元錢;勇于攻克難題,視難度獎1—3元不等;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獎5—10元……如此獎錢勵學,是武漢市洪山區某初中數學教師與學生達成的口頭協議。一個學期下來,該教師已自掏腰包獎出500元。但她的良苦用心,并未獲得學生的一致認同,上周五,自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向本報記者投訴,由此引發網友熱議。(9月16日《楚天金報》)
【點評】在進行激勵教育時,應該多關注未獲獎的學生,因為直接以金錢和物質作為獎勵的“砝碼”,容易刺激人的心理感受。如果沒有把握好激勵的尺度,長期獲獎的學生就有可能驕傲自滿,而長期未獲獎的學生就有可能自暴自棄,如此發展下去,勢必會在學生間形成優劣差別,使學生感覺到不公平。
用親情換上進的做法
不具有普適性
申女士和丈夫都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家境非常殷實。她怕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寵壞了,就騙孩子說“不是親生的,你媽早死了”。此后女兒變得十分獨立,學習成績突飛猛進,驕嬌之氣消失殆盡。等到女兒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她才告訴女兒實情。(9月11日《沈陽晚報》)
【點評】不敢想象,報道中的孩子在“知道”了“不是親生的,你媽早死了”之后,會有多么傷心與悲痛,這樣的心理感受是不能用日后的“事業有成”來消抵的,畢竟親情無價。這種用親情換上進的做法,其本身存在多種風險,孩子能化這份傷心為力量固然好,但如果孩子就此自暴自棄而消沉下去,那豈不令人惋惜。因此,這樣的做法不具有普適性,不值得提倡。
調整教師節日期
不要形式大于內容
延續了29年的9月10日“教師節”,今后可能要改日期了。國務院法制辦近日公布《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其中擬規定每年9月28日(孔子誕生日)為教師節,并增加了校長任職資格要求、提高民辦學校地位等一系列重要條款。(9月6日《北京晨報》)
【點評】從紀念我國的教育家孔子,弘揚其教育精神的角度出發,把教師節改為孔子誕生日,不失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不過,比修改教師節日期更重要的,是要給尊師重教注入更多的實質性內容,努力營造尊師的氛圍,不斷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讓教師獲得更高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并且把這種氛圍和價值認同變成社會常態,才是尊師重教的真正體現,而不能僅把修改教師節日期當成一種形式。
提前與學生簽訂“責任狀”
不是明智之舉
日前,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5 000多名新生報到,他們踏入校園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校方簽訂《學生管理與學生自律協議書》。協議書上明確寫著:“學生本人對自殺、自傷引起的后果承擔責任”。校方負責人對此表示,協議的意義類似“溫馨提示”,是對學生的文明約定。(9月16日《南方日報》)
【點評】學校的解釋令人啼笑皆非,哪有這么別扭的“溫馨提示”,這不明擺著提前撇清責任嗎?當前確實存在不少因學生自殺、自傷而引發的責任爭端,該校這么做看似明智,但并不合理,因為任何一個單位都有保障單位人員安全的責任與義務。況且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更應該在規范管理、做好教育引導等方面多下功夫,而不是急于撇清責任,這豈不更讓人質疑學校的管理水平?所以,提前與學生簽訂“責任狀”,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