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拒絕供其讀書,認為“上大學無用,撿垃圾都比讀書強”。此事經媒體報道后,一萬多名網友參與大成網專題調查投票,有七成網友認為“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學習”,有55名熱心市民則表示,不讀大學肯定會遺憾,他們愿意資助玲玲讀書。關于“讀大學究竟值不值”的話題,持續引發網友的熱議。
李 拯 時評人
的確,數萬元的大學學費,對普通家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盡管說讀大學是一次錘煉品行、完善自我的過程,讀書的價值不能打上“有用”或“無用”的功利主義標簽,但是,如果讀書高投入、低回報成為社會現實,那么放棄讀書,在很多人看來就是理性的選擇。我們可以批評這種短視,但無法回避背后無奈的現實。
鄧閩軍 藥企職員、
時評人
玲玲父親認為“讀大學無用”是一種失敗的投資,從他的角度看似乎有充分的理由,但從玲玲的角度看,選擇上大學是她無可厚非的權利,只是在學費面前,她顯得無能為力,因為自己沒有能力承擔學費。因此,與其爭論“上大學值不值”,不如去思考如何讓大學生自食其力,順利完成學業,以及孩子與家長之間如何更好地交流溝通等問題。
萬國良 教育學者
國家有必要對技術類高校與綜合類高校進行更嚴格的區分,當今技術類人才緊缺,但卻有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是我們的高校培養體系混淆的結果。只有大學生畢業后切合社會需求了,才能真正用事實證明“讀大學值得”。而究竟是選擇學技術,還是學“綜合”,完全是學生個人意愿,我們可以做好引導,但不必強行介入。
李 越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讀書無用”不等同于“讀大學無用”,因為很多知識和能力可以從其他途徑獲得,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中,有不同的選擇也很正常,上大學或許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讀大學是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純粹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大學的教育肯定是錯誤的。我們支持多元化的價值探討,但是就家長而言,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李東鵬 時評人
把讀大學比喻成一個“失敗的投資”固然有些偏激,但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確實不容忽視。一方面,某些高校為了利益不斷擴招,只看重學校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另一方面,很多學生在大學期間并未嚴格要求自己,大學期間并未學到多少本領,畢業之后又高不成低不就,致使很多畢業生只能“被就業”。
褚世峰 社會學家
說到底,對于上大學,許多觀點都未跳出“實用至上”的窠臼。把上大學視作“敲門磚”和改變境遇的工具,是一種低層次追求。作為高等教育,其實更多的是關注人的文化修養、價值觀等精神需求。在不少國家,讀大學與“實用”其實關聯并不緊密,正如在歐美等國,的士司機可能是生物學博士,水暖工也可能是人類學博士。
張玉勝 時評人
糾結上大學劃不劃算爭論的背后,在于人們對教育本質和人生價值的誤讀。讀書需要錢,但讀書的“回報”未必能用金錢衡量。讀書的“有用”,在于提升個人的素質與修養,父母以淺近的功利判斷來規劃孩子的未來,實在不敢茍同。也許,大學畢業未必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大學經歷卻可以豐富人生,提升競爭力,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余興哲 國企員工
作為一個過來人,說實話我也曾經有過“讀大學值不值”的疑惑,但畢業后卻覺得,大學時光真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不讀大學是人生的缺憾。哪怕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說,并不是讀大學就沒有學到東西,從大學老師那兒學到的嚴謹風格,在大學中結交的朋友,以及社團活動中鍛煉的團結協作精神等,都讓自己受用終身。而這些,我在大學的時候并未意識到。
郭云凱 時評人
招考、用人上存在不正之風,“蘿卜招聘”“拼爹就業”“體檢卡人”等不良現象,讓不少學有所成、身懷真本事的畢業生無可奈何。這些社會不公現象,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等教育作為上升渠道的功能,加劇了人們產生“讀大學無用”的焦慮。只有深化教育和用人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為更多人創造實現夢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