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程的設計要點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碩士生黃建軍、院長郭紹青在《現代教育技術》2013年第5期上撰文認為,微課程是一種將教學目標聚焦在某一個環節上,利用最短的時間講解一個知識點的一種微型教學。學生通過視頻點播的方式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教師設計和制作微課程,要精心挑選目標集中、內容明確的主題,如教材解讀、題型分析、知識解讀等,在教學過程中完成提出問題、探究活動、解決問題等任務,做到教學時導入要快速,講授的內容線索要清晰,結尾要簡潔。一般情況下,錄制微課程的時長為5至8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由于時間有限,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簡明、生動,在設計時最好把所要講述的內容與采用的表達方式先演練一遍,使制作的微課程達到最佳效果。
教師要提升課堂提問效能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副研究員沈小碚、碩士生袁玉芹在《課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8期上撰文認為,課堂提問效能是指課堂提問的效率和能力,高效能的課堂提問直指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效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使教學更受學生的歡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提升課堂提問效能,途徑是:首先,根據教學目的來確定提問的順序,由易到難,提問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第一個核心問題,打破學生原有的知識平衡,引導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自主建構新知,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提出更多的輔助性問題,在問題得到解答后,再順勢提出第二個核心問題,依此類推;其次,找準切入點來設計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是學生需要掌握和突破的重點知識、難點知識,提問時可以采取層遞式提問、比較式提問、結合背景提問、探究式提問等方式,還可以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新知識之間的聯結點、新知識與其他學科內容的聯結點進行提問,豐富學生的信息量,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
社會科學課程教學有效性的路徑
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辦公室豐繼平教師在《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社會科學課程主要包括哲學、社會、歷史、地理、語言、美術、音樂等,這些課程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會,認識自我,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參與能力,因而必須保證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有效性。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時要熟練運用以下方法:①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調整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使教學與預期的學習結果保持一致;②加強教學內容的關聯性,豐富教學資源;③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建立有效的學習共同體,通過一起談話、相互提問、相互總結、共同參與合作型問題解決活動、定期讓學生參與結構化的反思活動等方式,提高學習對話的質量;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⑤在開展教學探究活動時,教師要思考哪些內容是學生必須優先掌握的,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最可能提高學生的成績,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實際影響是什么。
讓學生參與課堂規則的制定
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袁琳、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趙麗霞在《教學與管理》2013年第8期上撰文認為,課堂規則不是用來控制學生的,而是用來教育學生的。建立小學課堂規則時,應在教師制定規則的基礎上,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只有當學生參與了規則的制定,并遵守這些規范時,才會產生歸屬感,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具體可以這樣做:首先,和學生一起探討課堂規則的價值,讓學生認識到制定課堂規則的重要性;其次,編寫課堂規則清單,讓學生將他們認為重要的規則一一列出來,師生根據適用與否對這些規則進行匯總,最終形成正式的課堂規則;第三,正式的課堂規則確定后,師生對每一項規則進行說明,同時要學生表明能否接受這樣的行為準則,并作出遵守規則的承諾;最后,監督和評估課堂規則的執行情況,幫助學生識別和監控他們的行為,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是讓學生輪流表演規則中描述的行為,增進他們對課堂規則的理解。
做中學、悟中學的教學模型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吳剛平在《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6期上撰文認為,做中學與悟中學是學生獲得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的主要方式,也是需要不斷培養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要實現做中學、悟中學,教師要從教學安排、教學設計、上課過程三方面限定講授的順序和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為學生提供做中學、悟中學的時間和空間。在操作策略上,教師可選擇部分內容、部分時段的課堂教學作為做中學、悟中學的試點,先摸索經驗再擴大規模和范圍,逐步形成完整的做中學、悟中學的教學模型。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要確定具體合理的教學目標,給學生提供典型而豐富的課程資源,采取讓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分類指導,以充分體現做中學和悟中學的教學特點。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