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讀者的需求、行為、科研的環境等有了很大的改變。傳統圖書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滿足現今讀者的需求,必須要對傳統圖書館服務進行一定的改革。本文先對信息環境下傳統圖書館的局限性進行一定的分析,然后對其發展方向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傳統圖書館 局限性 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G25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97-01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讀者的需求、行為、科研的環境等有了很大的改變,且信息環境正在逐漸變化,在獲取信息時,讀者所采用的方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圖書館的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網絡環境下,傳統圖書館服務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館員綜合素質偏低。在圖書館的服務中,其主體就是圖書館員。對于傳統的圖書館來說,作為一名館員,其主要的綜合業務素質要求是采編文獻、實物的館藏保管、為讀者提供信息服務等。而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員的綜合素質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櫥窗,館員不僅是知識的引領者,在館藏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時,對于網絡信息資源,還要認真地整理、搜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要及時分析并掌握,使讀者的不同需求得到滿足。
第二,服務觀念滯后。以“書”為本是傳統的圖書館服務觀念,在圖書館內所開展的各項活動,都是以其為中心,無論是采集、編目,還是流通,其重點就是“藏”,而忽視了讀者的重要性,其服務也顯得很被動。網絡環境下,以“人”為本是圖書館服務的基本理念,所進行的每個環節都要以此為中心。把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貫穿于圖書館的整個服務過程,將過去的經驗融入到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中,對服務工作不斷創新,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讀者的各方面需求。
第三,服務方式落后。外借、閱覽等是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方式,圖書館在開放的時間內,由于讀者比較多,而工作人員是有限的,因而兩者的一對一服務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閉館期間就更不用說了。而在網絡環境下,通過現代的信息化技術,全部的信息資源都可以在網絡上查找到,這樣讀者在獲取信息資源時,就更快捷、更直接,既節約了時間,又使獲取信息的效率提高了。無論何時何地,讀者都可以獲取所需信息資源,這是傳統的圖書館無法超越的。
二 網絡環境下,傳統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方向
第一,對服務內容進行一定的創新。在進行圖書館服務的創新時,最基礎的內容就是服務內容的創新。網絡環境下,由于知識在不斷更新,只有信息資源內容滿足快、精、新等要求,這才從實質上實現了服務創新。對于以原始文獻為主的服務內容要改變,從讀者的需求出發,進一步研究文獻信息,使以提供式服務為主的文獻傳遞轉變為以創新式服務為主的信息資源重組,使讀者在圖書館中獲取的信息都是最新、最精細的信息。要做好圖書館的服務創新工作,在圖書館服務的整個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無論是在哪個環節都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出來,使讀者能感受到自由、和諧、愉悅的氛圍,要從讀者對信息、知識的需求出發,以讀者的需求為基準點,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內容,使讀者所獲取的信息更完善,在圖書館的服務過程中,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真正意義上落實到位。
第二,對服務機制進行一定的創新。網絡環境下,服務機制的不斷創新是圖書館服務效益、社會價值實現的基本通道,在進行圖書館的服務創新時,并不是一味地使數字化服務得到發展,而是基于新的服務機制,使數字服務有機地與傳統服務結合起來,使得對文獻、知識服務的多層次需求與創新服務體系盡快建立,從而使圖書館的整體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第三,對服務方式進行一定的創新。服務創新水平提高的表現形式就是創新的服務方式,這也是其重要的標志。不斷發展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了圖書館的各個環節,其服務方式也有了巨大的改變,而且讀者也對其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傳統的服務方式要改變,服務要從被動變為主動,傳統的借閱、展覽等方面的工作不但要繼續開展,而且還要借助于新技術,使服務項目的范圍擴大,從而多元化地發展服務方式。對于圖書館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服務創新的開展,必經的通道是共享文獻資源。所謂的共享文獻資源,指基于特定的范圍,在指定的組織成員中或是文獻服務機構等,共同分享利用文獻。
三 結束語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數字網絡帶來的機遇,圖書館要緊緊抓住,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使服務意識快速轉變,并進行個性化服務,使館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服務不僅要規范化,而且要制度化,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中心的作用,進而在進行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興啟.落實科學發展觀 創新圖書館服務[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10(4):159~161
[2]顏瑞珍.淺談數字圖書館的建設[J].消費導刊,2009(3):112~114
[3]吳南雁.數字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初探[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175~177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