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小學生走出學校,踏入社會的機會很少。究其原因,大都是學校為了狠抓教學質量與升學率,一味重視學生的分數。過重的升學壓力壓得老師只能不斷向學生施壓;學生一天到晚沉浸在大量的作業堆里,失去了與同齡伙伴游戲的歡樂,失去了原本童話般的世界,也失去了鍛煉培養社會交往能力的機會。筆者認為在提倡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形勢下,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每一顆渴望自由的心靈飛出去。
社會實踐活動是學生按照學校培養目標的要求,利用節假日等課余時間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增長知識和才干,在理論學習中進步,在社會實踐中提高。離開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親身參與,就無所謂“實踐”,也無從達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目的。組織農村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必須結合學校周邊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而不是活動的旁觀者。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一 到農村種、養殖業基地進行參觀
利用課余或節假日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種、養殖業基地參觀,請種、養殖業專家逐個講解當地農產品生長的各個環節,使學生了解農產品的各種知識,從小樹立服務社會、建設家鄉的意識與理想。
二 利用假期組織學生開展“當一次環衛工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的環境主要是靠學生維持的,而大部分學生對環境的概念比較模糊,隨地丟垃圾的現象在校園中屢屢可見。每天負責打掃的學生也是懾于班主任的安排,機械而無奈地干活。要想搞好環境,首先要讓學生從思想上對環衛工作有新的認識。對此,可以請社區環衛所的同志給學生上幾堂環衛工作課,從環衛工作的重要性、環衛工作的現狀和今后的發展等方面進行闡述。然后利用假期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清掃馬路,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當環衛工人的艱辛和偉大,也就會自覺地不亂丟果皮紙屑,甚至還會呼吁、督促別人也不要亂扔、亂丟垃圾。
三 開展對本土名人的走訪活動
現在學生的崇拜偶像一般是影視明星、歌星,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對其他模范人物了解得太少,社會的輿論工作做得也不是很到位。為了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認識社會的有功之臣,可以在雙休日組織學生去拜訪一些企業成功人士、勞動模范、樂于助人的先進人物。通過學習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了解先進人物的思想境界,激勵學生立志在自己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人民奉獻青春。
四 采訪革命前輩、尋找烈士足跡活動
組織學生在清明時期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寫心得體會,進行討論交流;回校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座談會,編寫材料,談感想及體會。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認識更多的革命英雄,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中提到的英雄人物。
五 開展以祖國山河為對象的考察活動
學生長期在學校里,對祖國的歷史風貌、文明古跡了解僅限于書本,一顆顆驛動的心也渴望飛出校門,領略一下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我們可以利用漫長的暑假組織學生外出進行夏令營活動,白天帶領學生欣賞文明古跡,晚上小結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開展一系列文娛活動,如詩朗誦、唱歌、小品等。通過考查學生可以學習更多歷史和地理知識,更深層次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當今社會,人們大力呼吁要提高學生的素質,無論是思想品德,還是文學素養,都是急需培養的。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可評價標準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依然是以成績為主、以分數為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仍舊難以得到質的飛躍。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首先應從學校德育抓起,因此筆者認為在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很必要的。當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還應因地制宜,應該結合當地的經濟水平、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應該是在完成教學計劃、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進行,同時還應選擇合適的實踐內容、時間、方法、途徑。希望所有的老師、家長、領導都來關注這個問題,把孩子的世界還給孩子。在農村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會有很大的困難和阻力,但只要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實實在在地把社會實踐活動搞起來,農村學校德育工作一定會出現新的氣象。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