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以來,我國“用工荒”現象一直存在,預示著在既定城鄉比較收益條件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殆盡,我國經濟迎來了劉易斯轉折點。同時,2012年,我國實際人均年收入為 4500美元,標志我國已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但我國基尼系數高企,收入分配不平等凸顯,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本文運用劉易斯拐點和庫茲涅茨轉折點理論研究我國經濟發展現狀,研究結果表明,為應對劉易斯轉折點帶來的挑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實現經濟的轉型,縮小貧富差距。
關鍵詞:劉易斯轉折點;庫茨涅茲假說;經濟轉型;收入分配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自身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年均GDP增長超過8.1%。但自2004年,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遇到了瓶頸,如“民工荒”現象從沿海地區擴散至全國,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已越過勞動力無限供給階段。與此同時,2012年我國實際人均年收入達到4500美元,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然而2011年我國的基尼系數仍然高達0.477,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收入分配差距的懸殊影響著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
總結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現狀,主要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帶來了企業用工成本上升,導致企業競爭力下降,經濟急需轉型;另一方面,收入分配體制的不完善導致了收入差距擴大,引致了國內消費的嚴重不足和消費升級緩慢。在投資對經濟的刺激效果日益衰退,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如何找到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發展之路?以往的研究通常從以上兩個角度分別展開。本文從劉易斯轉折點和庫茲涅茨假說出發,嘗試從勞動力結構轉變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兩方面進行分析,并結合中國實際,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二、對于劉易斯拐點和庫茲涅茨假說的再認識
劉易斯拐點是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阿瑟·劉易斯(W.Lewis)在其經典之作《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1954)中提出的,是指經濟體在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轉變時出現的階段性特征,它刻畫了在劉易斯拐點前后勞動力結構、勞動生產率等轉變情況。后經拉尼斯(G.Ranis)和費景漢(J.C.H.Fei)研究發展,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分為三個階段,兩個轉折點。其中,劉易斯第一轉折點為勞動力無限供給向勞動力有限供給的階段,即“短缺點”;第二個劉易斯轉折點為農業部門邊際產量達到工業部門邊際產量,即“商業化點”。庫茲涅茨假說(1955)則是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資料進行了實證的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后改善”,并提出了庫茨涅茲“倒U型”曲線。認為當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人均國民收入達到3500美元附近時,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這時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否則經濟體極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目前,我國學術界關于劉易斯轉折點與庫茲涅茨曲線的關系研究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存在不同的聲音。都陽(2010)指出,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將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收入分配形勢改善,推動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與這一相對樂觀的預見不同,巴曙松(2011)認為,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拐點的到來為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生產力驅動的轉型提出了迫切要求,因為正是在從要素驅動向生產力驅動的轉折點上,國家的經濟發展出現了分化,眾多到達中等收入國家卻未能實現這一轉變從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而,能否實現經濟的成功轉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是一國能否擺脫中等收入陷阱,躋身高收入國家的關鍵。劉偉(2011)在對比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時發現,馬來西亞的技術創新顯然不足。再加上經濟發展失衡,導致了資源配置低效率和對外部經濟體的過分依賴。王一鳴(2011)研究了拉美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迅速擴大,導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嚴重不足,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減弱,從而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理論邏輯的角度推論,還是從歷史經驗來判斷,庫茲涅茨拐點與劉易斯轉折點之間,應該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即當劉易斯拐點出現后,只要具備某些條件,前者將很快出現。我們判斷劉易斯拐點的重要標志有:(1)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力及其工資變化水平,即城鄉勞動力工資水平是否縮小。(2)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程度。(3)勞動力供給的減少,將提高低勞動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同時,工資的提高也使得雇主對勞動力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進入工業部門的勞動力從非技術工到技術工的轉變。在財產性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工資收入的增加,也將導致工資性收入在國民收入比重的增長。那么,達到庫茲涅茨拐點又需要哪些條件?庫茲涅茨本人(1955)認為有以下幾個:(1)隨著經濟的增長,部門間的勞動生產率差異縮小。(2)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比重增大,財產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比重減小。(3)勞動力結構發生了變化,收入差別較大的個體勞動者在總勞動力中比重減小,藍領工人在總勞動力中比重減小以及白領工人在總勞動力中比重增大,使低收入階層人數減少。(4)政府轉移支付增加使低收入階層福利提高,從而收入差距減小。由此可見,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伴隨著庫茲涅茨轉折點的來臨,因而在考慮我國人口紅利消失、經濟轉型的同時,應該逐步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收入分配更加平等,這也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應有之意。
三、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劉易斯拐點在中國的情況分析
本文通過中國農村就業人數、農業收入變動及農業與非農的勞動生產率差異來考察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化,找出我國目前所處的勞動市場狀況。
(1)中國農村就業情況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農業就業人數在2002年以前大致保持相對穩定的的水平上,而在2002年后則表現出大幅下降的局面。到2011年,農村就業人數為就業總人數的53%,相較于2002年的66%較大的減少,這一大幅度的下降標志著農業從業人數從剩余階段逐漸減少的過程。
圖1:1994-2011年歷年農村就業人員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在研究中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工資的數據時,采用農村年人均工資,即:
農業年人均工資=(農村人均年純收入×農村人口)/農村就業人數
在數據的處理上本文采用農村消費價格指數(以1994年為100)剔除了物價因素對于工資的影響,計算出農村年人均實際工資。從圖2中可以看到農業年人均實際工資曾在1997年及2005年都有小幅度的增長,這是由于政府在這些年份出臺了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及減免農業稅等一些惠農政策,并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村農業勞動的生產效率,導致農業年人均實際工資開始呈現出較快的上升趨勢。農業工資的快速提高也意味著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相應的現代部門勞動密集型行業招工的工資也要有相應的提高。這也從側面驗證了中國已越過了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即短缺點。
圖2:1994-2011年農業年人均實際工資(元,1994年可比價格)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2)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勞動生產率差異狀況
在考察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對農業部門邊際產出造成影響時,采用勞動生產率指標,即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的勞動消耗量的比值,那么單位勞動力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勞動生產率=相關部門生產總值/部門勞動力數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生產率總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從圖3可以看出,勞動生產率的在各部門之間的增長很不平衡,非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大于農業部門,1994年非農部門的生產率是農業部門的4.78倍,到2003年非農部門生產率已經達到農業部門的6.57倍,勞動生產率表明二元經濟結構較為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增長速度,縮小農業部門、非農業部門間的生產率差距,逐步打破二元經濟結構,是政策調整的當務之急。將低生產率部門的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到高生產率的非農業部門,有利于提高全國生產率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同時,可以減少參與農業生產分配的人數,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增長速度,縮小農業部門、非農業部門間的生產率差距。
圖3:1994-2011年全國農業與非農業勞動生產率差異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2》。
另外,從圖4相對數據來看,非農部門與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比值在2006年發生了轉折,即兩者的相對差距在2006年以后逐漸縮小,截至2011年兩部門之間的勞動生產率為4.78倍,相當于1994年的水平。從圖6可以看出,無論從全國與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比值,還是非農部門與農業部門的比值來看,都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在2006~2011年期間,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達19.3%;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4.2%;這表明,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的相對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這也是跨過劉易斯第一拐點后,農業部門迅速商業化的標志。
圖4:1994-2011年各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對指標
資料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2》。
2.我國尚未形成達到庫茲涅茨轉折點的條件
為了驗證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發展進程之間是否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本文利用《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城鎮、農村居民的分組數據計算各自的基尼系數,并研究城鄉各自的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差距的演變情況。
(1)全國、城鎮和農村基尼系數
為反映中國各階層的收入分配差距情況,本文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基尼系數作為衡量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利用不同收入組的相關數據,采用下梯形法分別計算了各年全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家庭純收入的基尼系數。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較為明顯,收入差距水平較大,因而對城鎮與農村進行區別研究,驗證城鄉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差距之間是否存在“倒U型”曲線的關系。其中,城鎮指標采用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是指從總收入中扣除個人所得稅后得到的可支配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它不僅與國民生產總值具有同步性,更能夠反映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實際情況。農村指標則采用人均純收入的基尼系數,指從總收入中扣除稅收、家庭經營費用支出和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等費用后的收入計算得到的。則計算基尼系數如表1所示。
表1:1995-2011年全國、城鎮及農村基尼系數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全國混合基尼系數、城鎮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總體趨勢都是在2005年前后達到峰值,分別為0.47和0.413,隨后穩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后又開始上行,2008年全國和城鎮的基尼系數卻又上升到0.491和0.413。農村純收入的基尼系數總體趨勢是持續上升, 2005年達到0.347后,略有下降,但是2008年農村基尼系數上升到0.349。
根據國際標準,通常把基尼系數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由表可見,2008年我之后國城鎮收入分配差距開始有縮小的趨勢,而農村收入分配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到2011年更是達到了0.359的歷史最高點,說明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基尼系數正處在上升階段,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是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殆盡,迫使城鎮和農村開始爭奪勞動力,大幅度增長了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的收入水平,從而使得農村收入差距擴大,這也恰恰說明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如何調節好收入分配差距,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仍是我國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庫茲涅茨曲線
根據表1中計算的數據,按縱軸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標,橫軸表示城鎮可支配收入,得到城鎮庫茲涅茨曲線。
圖5:1994-2011年城鎮庫茲涅茨曲線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從圖5中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居民的庫茲涅茨曲線大體呈現出“倒U型”曲線前半段的特征分布,同時也可以觀察到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演變過程。其中,中國城鎮庫茲涅茨曲線在2002年有大幅度的上升,并在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到達10000元以上達到峰值,盡管從圖中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小幅波動且有下行趨勢,但整體仍保持在高位,尤其2008年城鎮基尼系數上升為0.491,說明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增加了中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從城鎮庫茲涅茨曲線和基尼系數可以看出中國收入分配擴大的趨勢逐漸被遏制,收入差距出現縮小的跡象但仍在國際警戒線之上。
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采取提高城鎮低收入家庭收入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居民收入有較大提高,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勞動報酬也有較大提高,促使中國城鎮2005年后出現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的轉折點,這與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出現的時期基本一致,從側面說明我國2005年后進入劉易斯轉折區域,即二元經濟發展第二階段。
(3)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基尼系數
同時,我們對農村家庭純收入及農村基尼系數進行驗證是否同樣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本文采用2002-2011年數據得到農村純收入與農村基尼系數的曲線圖(如圖6所示),發現農村庫茲涅茨曲線并不像城鎮庫茲涅茨曲線一樣存在“倒U型”的關系。
圖6:1994-2011年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基尼系數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2》。
分析原因,認為可能是以下因素導致:(1)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還不發達,經濟發展還未達到庫茲涅茨拐點階段,仍處于低收入階段;(2)我國農村生產率較低,農民收入與年景相關,數據波動性較大;(3)數據取樣年份較短,無法從長期分析農村收入分配變化情況。盡管我們發現農村的數據無法驗證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但是我們可以從圖6中得到結論:農村人均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收入分配仍在逐漸擴大,根據城鎮發展經驗來看,當經濟發展處于低收入階段時,適當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經濟的發展。這對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1.結論
本文運用農業從業人數、農業人均收入、收入差距等指標,分別從劉易斯拐點和庫茲涅茨假說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驗證了中國經濟正面臨著勞動力結構的轉變,但并未達到庫茲涅茨轉折點的條件,因而本文得出的結論是:
(1)我國農業從業人數從2005年開始逐漸下降,同時,從2005年開始,農業年人均實際工資也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說明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殆盡,工業部門為吸引更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需要提高其工資待遇,初步可以判斷中國的劉易斯第一轉折點已在2005年前后出現。
(2)從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改變也可以看出,2006年以后,農業部門與非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相對比值在逐漸的縮小,表明農業部門正處在商業化的過程之中,從另一側面說明我國勞動力從2005年前后進入劉易斯第一轉折點,意味著中國勞動無限供給的時代已經終結,進入勞動力有限供給,農業部門商業化階段。
(3)為了驗證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發展情況之間是否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本文利用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分組數據來研究各個階層收入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計算了全國、城鎮和農村的基尼系數并描繪了庫茲涅茨曲線。認為我國城鎮收入分配差距開始有縮小的趨勢,但全國性的收入分配差距及農村收入分配差距仍在擴大,因而就全國來說不具備已經迎來庫茲涅茨轉折點的條件。
2.對策建議
(1)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及服務機制
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的調查,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比例為13.1%,養老保險的比例為9.8%,而參加失業保險的比例只有3.7%。如此低的社保覆蓋比率表明農民工的福利水平大大低于城鎮職工,這也降低了農民工工作的積極性。因此,今后我國要破除城鄉二元經濟狀態,消除城鄉差距,應推行農民工城鎮化政策,使得農民工不僅在形式上更在內容上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身份待遇,才能讓勞動者對企業和城市產生歸屬感,從而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
(2)積極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農業生產率與非農業部門生產率趨同是劉易斯轉折點之后各產業發展的特點,也是庫茲涅茨轉折點要求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我國必須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擺脫當前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和高耗資源的發展陷阱,提高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人力資本、知識積累等全要素生產率。由依靠生產要素發展驅動轉變到生產力驅動上來,在緩解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同時,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從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3)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國主要實行的是單一的縱向轉移模式,即中央對地方、上級對下級的財政轉移支付。然而,由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差距過大,單靠中央對地方的縱向轉移,東、中、西地區經濟發展難以實現均衡發展。因此,在實行縱向轉移模式為主的同時應試行橫向轉移支付,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收入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橫向轉移不僅有利于中西部接收東部轉移過來的先進的技術,縮小地區間收入水平的差異,同時也有利于東部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實現地區間的協調發展,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4, 22(2).
[2]Simon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 .
[3]R.Minami.The Turning pointinthe Japanese Economy[J].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the Economic Growth Center,Yale University,1967.
[4]蔡昉.劉易斯轉折點——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5]蔡昉.被世界關注的中國農民工——論中國特色的深度城市化[J].國際經濟評論,2010(6)
[6]都陽.人口轉變、勞動力市場轉折與經濟發展[J].國際經濟評論,2010(6)
[7]高鐵梅,范曉非.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轉型與供求拐點[J].財經問題研究,2011(1)
[8]姚先國,來君.二元社會結構中的工資決定模型與人口流動——當前“民工荒”現象分析[J].財經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