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新的科學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都得到應用。森林的資源缺乏性和發展林業的必要性,必定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各個方面,所以要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的林業體系,從而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林業的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林業發展 可持續性 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
一、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持續”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經營水平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資源可以長期地被子孫后代享用;“發展”則指為增加或至少保持實際群落生物總量或社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發展必須以保護自然為基礎,包括生命支持系統。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由國際保護自然和自然聯盟于1980年首先提出來的,后得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t-tee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簡稱WCED)確認和深人研究。1987年WCED撰寫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全面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內涵、對策等。可持續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經濟的、社會的、生態的。人類的生活發展需要滿足一定的自然條件,而自然條件的變化又經常會給人類的發展和生活帶來改變。因此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指社會自然條件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能夠滿足當今的需要而又不犧牲今后世世代代自身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它是一個變化過程,在這個變化過程中,資源的利用、投資的導向、技術發展方向以及機構改革都是協調的,并能加強當今和今后滿足人類需要和愿望的潛力。森林可持續發展(Fore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在沒有不可接受的損害的情況下,長期保持森林生產能力和再生能力,以及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林業可持續發展(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內涵要比森林可持續發展廣泛。森林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物種、遺傳多樣性及再生能力的持續發展,以保證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與健康環境,滿足當代和子孫后代的需要。而林業可持續發展,除了要考慮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外,還要發揮林業的各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精神方面的效益。
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森林景觀和森林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森林資源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林業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系統學說和指導原則應運而生。林業可持續發展不僅包括生產的永續性,而且還涉及林業部門各盡所有的能量流量、生產過程以及森林資源為基礎的其他經濟、環境的全過程。森林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也是從事林業生產與組織的哲學層次上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內涵
“森林經營包括森林的采伐與更新、森林保護(含病蟲害防治與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撫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動。所謂林業,是為進行森林經營組織起來的,以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保護性資源經營并以后者為基礎的基礎產業和公益事業。”建國以來,我國林業的生產和發展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一是發展林業的初級階段,即林業初級發展階段。這個時段主要是通過大量砍伐原始森林木材,給我國初期的工業建設提供積累。二是發展林業的摸索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是進行“林業三定”,在集體性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性林區進行山權、林權的規范,給農民劃定自有的山林,進而明確林業生產責任制。但由于改革林業的力度不足,同時對改革的終極目的認識不夠,林業的改革相對于其它的各項改革,還比較緩慢,還沒有形成一個行之有效的路線。三是從1992年起,我國的林業邁向新的發展之路,由于受我國環境惡化的現狀和世界大環境的影響,此外還有國際林業轉軌的發展態勢,使我國林業有的新的發展。但是我國地區經濟的發展很不均衡,而林區基本分布在經濟上很落后的山區一帶,因此,由于經濟貧困的影響,在各經濟困難地區經常會發生對生態造成很大破壞不顧后果的砍伐樹木、毀壞森林的行為。因此這一時期必須要科學經營來發展林業。不能像過去幾十年只是單純植樹和砍伐而沒有進行林業的深度經營,這將影響到林業往更高更好層次的發展。為此要考慮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方面,要實行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林業發展可持續性的經營模式。
制定林業可持續經營的評價標準和指標要根據各自具體情況,各國各地區應根據本國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標準,逐步達到最佳的標準。按著這項原則,許多科學家提出了寒帶和溫帶地區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其中主要有:生物多樣性、森林生產量、土壤營養狀況、水土保持、森林野生動物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與活力;對地球生物圈的貢獻;森林生態系統的社會和經濟功能的能力。
三、林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
1、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①富余人員分流安置人數占林區職工總人數的比率
②林區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占林區職工總人數的比率
③林業就業比重
2、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①林業產業結構比例
第一產業比重=第一產業產值/總產值
第二產業比重=第二產業產值/總產值
第三產業比重=第三產業產值/總產值
②林業產值增長率
林業產值增長率=(當年總產值-上年總產值)/上年總產值
③森林采伐量
3、成本投入指標
①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占總資金投入比率
②投入資金總額
四、實現可持續林業發展的對策探討
1、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產業化可以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加強林業產業發展,從而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進而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調整生產力布局,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在第一產業上,根據市場需要為引導,大力加強建設短期的工業生產和其它生產用林、毛竹林、快速生長豐產林和優質品種新經濟林;第二產業中,加強新產品的開發,加快轉變,爭取從較低檔次原料加工到更高檔次高附加值的加工轉變;第三產業要加強發展花卉業,森林旅游業等產業。淘汰落后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可以采取“以二促一帶三”的策略, ,推動產業重組,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增加林業產業附加值,延伸林業產業鏈,著眼于解決林業產品競爭力缺乏問題和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把林業產業資產的結構和企業的布局進行調整,發展大型集團和大型公司發展,加強新產品的開發、努力研發新技術和尋找新市場,提高林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進而提高了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和林產品的技術含量。選擇大型的帶頭企業,根據市場的需求,引導相關企業逐步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興產品,占領市場,提高新興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并且不斷創造優良條件吸引外資。還要加強森林旅游產業的開發,加大開發森林旅游產業的力度,把森林旅游產業當作一個重點產業來發展。同時還要鼓勵林業企業員工進行自主經營,特別是可以發展特色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做大規模,可以作為重點支柱產業。
2、通過科學技術進步促進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和經濟的發展。因此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那么既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又要發展經濟,最有效的途徑是讓科學技術進步來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外延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內涵發展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實現林業進一步發展,是一條重要的途徑。總之持續加強林業科技進步是實現林業發展可持續性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創立全新的林業科學技術研究體制,樹立以科學技術進步為中心、通過企業這個主要的操作平臺、把經濟效益作為最終目標,根據市場的引導,建立全新的科技林業系統,從而進一步提高林業的生產力。也可以采用林業數字化的概念,就是說采用現代的科技信息技術,進一步促進林業管理經營的更科學更精確,從而建立現代化林業生產發展體系。其次,進一步對林業科學技術體制進行改革,把科學研究成果與實踐相結合,在根源上避免科學研究與實際生產不相符合的弊端,從實際上指導林業的發展。通過科學技術研究人員的服務,比如通過合作開發、創辦經濟實體、還有可以通過承包技術、轉讓技術等各種合作方式,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第三,加大基礎技術和應用研究力度。比如可以建立對森林生態監測系統,多開展對森林生態的系統研究;還可以大力開發優良品質苗的培育研究,多多采用先進的科學育苗技術,實現向優良品質苗種以及優質樹種的品質改變;此外,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林業產品的經濟附加價值,不斷提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木材制造、木材利用技術。
3、管理制度改革要進一步加強,增加林業企業的發展能力。
首先要開始對林權制度進行革新,構建多樣化的不同產權的構成。根據各自的特點、不一樣種類的林業生產企業,以各種方式,比如出售一部分資產或所有的資產,還可以用出租、合并、拍賣、破產等形式,或者采用比如獨立出資、出租、委托管理諸如此類的種種不同的經營方式,或者改變成由國家控制股份、由國家參與股份、甚至完全轉變為個體經營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是責任有限公司,從而達到產權的結構多元化改變;其次是要加強調整勞動者的結構組織,要根據市場具體的運作制度和目標,去加強員工參與市場經濟活動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得力量。
4、把林業實現不同種類分別經營,是達到林業發展可持續目的的行之有效的辦法。
國營林場走粗放經營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商品林經營的目的是獲得經濟效益,因此商品林的經營主要是靠生產獲得利益。因此商品林的生產經營活動要符合市場的經濟規律;而生態公益林主要是要達到森林的生態調節目的,是以生態調節的功能為目的,因此生態林的公益調節功能就無法表現為能獲得可見的經濟效益。所以,只有經過宏觀上的調控,以綜合指標最佳為目的,調整經營管理活動,核算經營和獲益、投入和產出的比例,這樣可以使林業的經營活動得到順利和諧的發展。
5、要建立健全投融資政策,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確立公共財政投資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使政府投資林業法定化,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投資范圍,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第二,繼續實行林業治沙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進森林資源資產抵押貸款、吸引低成本保險基金的介入、加大對造林投資主體的信貸扶持;第三,拓寬林業建設的社會資金渠道,廣泛地向社會籌資,建立生態效益受益者補償受損者政策;第四,建立森林生態服務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改革國家公益林建設體制和運行機制,培育森林生態效益交易市場實現林業生態建設的資金自我積累;第五,為完善社會資金投入林業提供政策保障,必須制定林業優惠政策和林業稅費減免政策。同時,改革育林基金管理辦法,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轉讓市場。
參考文獻:
[1]劉斌,朱廣忠.論政策評價的整體分析方法理論研究[J].理論研究,1997,(8):9-10
[2]李永剛.公共政策評價的困境[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999(4):41-43
[3]杜鋼建.降低行政成本與建立政策評價系統[J].人民論壇,2003,(7):29-31
[4]鄒東升.公共政策效益的概說與評析[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1):9-14
[5]劉海波.政策評價框架下的規制影響分析[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4,(3):12-15
[6]霍雅勤,姚華軍.自然環境的政策演化及評價[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9,(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