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CIF價格引入糧價分析,從貿易價格的角度研究了進口貿易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通過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分析,證明了貿易價格與市場的整合程度沒有必然聯系,完善了現階段對糧食貿易與國內糧價的討論,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糧價;CIF價格;市場整合
一、引言
糧食是有戰略意義的特殊商品,糧價作為百家之基,不僅影響到百姓生活,更對國家宏觀經濟起著牽一發動全身的影響。而隨著我國經濟不斷趨于全球化,國內市場受國際市場的影響程度不斷增加。尤其是2005年以后,我國進入后WTO時代,世界貿易組織關于中國農業保護的期限已經結束,政策調節為主逐步讓位于市場機制調節,國內外糧價的關聯性進一步加強。在這樣的背景研究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影響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現有文獻中,糧食進出口貿易一直是關于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影響的渠道。一般認為,糧食進口價格受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影響,而進口量的變動又會影響國產糧食需求,導致國內糧價的波動。但是,目前對糧食進口貿易的影響存在較大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糧食進出口貿易傳導機制的作用不大,因為我國的糧食貿易在國際糧食貿易中份額偏低。王銳(2008)丁守海(2009)等通過檢驗進口量與國內價格間的關系證明進口比重過小是導致國內外市場聯動有限的原因。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作為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在進口貿易中具有典型的“大國效應”,少量的進口影響國際糧食價格(李炳坤2001)。持這一觀點的諸多學者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驗證了中國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大國作用。但是,在糧食進口貿易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影響上,定性分析方法缺乏說服力,而現有的定量分析中,只關注了進口貿易數量,數據過于單薄。
本文彌補了定量分析中數據的局限性,將CIF價格引入糧價波動的討論中,通過比較貿易價格與國內外市場的整合程度來檢測進口貿易的影響。CIF價格俗稱“到岸價格”,全稱為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即成本、運費加保險費,是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最常用的術語之一。CIF價格數據真實地記錄了我國進口交易的價格,作為對進口量數據的補充,本文將豐富關于市場整合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數據說明
本文將對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國糧食市場上的CIF價格、國內價格和國際價格三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糧食以大米、玉米、小麥三種大宗谷物為代表。CIF價格數據來源于中國海關,價格為月度所有貿易的加權平均值1;國內價格數據來源于中經統計網;國際價格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報告2。
研究方法上,本文將采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分析,探究國際價格與CIF價格之間,國內價格與CIF價格之間,國內價格和國際價格之間的協整關系以及因果關系。首先,本文將利用增廣的DF檢驗方法來檢測價格序列及其一階差分是否平穩。其次,采用Engle and Granger協整性檢驗方法,驗證兩組數據在長期內的移動是否協同。最后,如果一組時間序列通過了協整性檢驗,進一步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探究兩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在進行上述兩種方法之前,本文將首先展示觀測區間內三種價格的變動趨勢,初步分析存在于大米、小麥和玉米市場的價格波動及三種價格間的聯系。
三、實證分析結果及說明
1.價格趨勢
世界價格:從圖中可以看出,三種糧食的價格表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即在2007年之前相對平穩,在2007年與2008年都有較大幅度的跳動。例如大米,2008年4月達到峰值價格907美元/噸,在四個月內上漲了47.5%,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153.5%,玉米的價格也一年內上漲了62%。
國內價格:國內價格在三種市場上變化不同。大米的國內價格在觀測區間內波動最為劇烈。2004年7月,大米價格為252.6美元/噸,2007年3月飆升至493.6美元/噸。小麥市場在糧食危機前與世界價格同步,但在2007年5月到2008年9月,世界價格的劇烈波動并未傳導到國內市場。玉米價格在觀測初期呈現出季度波動,而在2008年到2009年,與世界價格波動方向相反,這說明國內的玉米市場獨立性更強。
CIF進口價格:CIF進口價格的波動最無規律。實際上除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還有很多因素影響CIF價格,如產品供需關系、合同約定的貿易方式,以及國際油價和保險市場等。小麥市場上,CIF價格在初期與國內價格走勢一致,而糧食危機間,過高的貿易價格使中國中斷了與世界市場的小麥進口交易。這種停滯直到2008年世界小麥價格出現回落才結束。玉米市場上,CIF價格與另外兩個序列的變化并不協調,不頻繁的貿易以及一些極端值可能導致了這種不一致。
2.單位根檢驗
下文將采用WMP,DMP和CIFP分別表示世界市場價格、國內市場價格和CIF價格。以下是對三種糧食商品共九個時間序列做ADF檢驗得到的結果:
表1. 價格數據平穩性檢驗結果
由表可見,九個價格序列均不能通過穩定性檢驗,但所有的一階差分項都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單位根原假設。因此,他們是一階單整的,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3.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Engle and Granger協整性檢驗方法,共發現六組協整關系,結果如下。
表2.Engle and Granger協整性檢驗結果
其中,大米、玉米國際和國內價格均協整,而小麥的國際和國內價格在即使在10%的顯著水平上也不具協整關系,說明國內外糧食市場整合程度受種類影響較大。而進口貿易價格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影響:大米市場上,貿易價格與國際國內價格相關性均較大,國際貿易起到了的重要的價格傳導作用;玉米市場上,進口貿易價格對國內外市場的影響甚微,市場價格的變化也不能良好地反應到貿易價格上;小麥市場上,國內外整合程度較低,但貿易價格與市場的聯系較為密切。以上結果充分說明貿易價格與國內外市場的整合程度沒有必然聯系。
4.格蘭杰因果檢驗
對三個市場上三種數據直接的兩兩因果關系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如下表,我們將統計量小于0.12的檢驗結果視為顯著。
表3.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小麥市場上,國際價格同時影響國內價格和貿易價格。說明我國國內小麥市場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但反之不足以影響國際市場,同時國內市場的價格對貿易無影響,缺乏國際貿易的話語權,因此,可以認為我國在小麥市場上不具有“大國效應”。
大米市場上,雖然三組價格整合程度較高,但他們直接的因果關系并不顯著。只有世界價格的波動會引起國內價格的波動,而貿易價格不受國內外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這說明即使是在充分整合的市場上,貿易價格也不能充當聯系國內外市場的“橋梁”。
玉米市場上,雖然我國玉米進口量一直較低,但國際價格對國內價格的引導性是劇烈的。說明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可以通過初進口貿易之外的其他因素傳導到國內市場。同時,國內價格對進口貿易價格存在一定影響,即可以認為中國在玉米貿易上擁有一定話語權,這主要與玉米市場的長期自己自足狀態有關。
四、結論
通過檢驗我們發現,進口價格與國內外市場的整合并無關系。這一結論與現有文獻中因進口量過小而貿易傳導渠道有限的結論相符。直接貿易通道對國際糧價的輸入影響有限,說明其他渠道因素,如期貨市場的完善、國際市場信息的有效傳遞等,同樣是國際糧價輸入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們要在把握好糧食直接進口的同時,積極完善市場信息,如國際糧食供求預測報告、作物生長報告和氣候變化等(朱險峰,2007),并在糧食期貨市場的建設上不斷探索。
當然,本文還存在一些局限,如限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只檢驗了2003年到2009年間的價格數據;由于Engle-Granger 方法的局限性,對短期整合關系關注不足等。這為文章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改進方向。
參考文獻:
[1]丁守海,國際糧價波動對我國糧價的影響分析[J]經濟科學,2009(2) : 60-71.
[2]朱險峰. 國際市場糧價演變與國內糧價關系分析[J]. 農業展望,2007,09:3-7.
[3]王銳. 我國糧食進出口與糧食價格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糧食安全的角度[J]. 廣東商學院學報,2012,01:66-71.
1大米種類HS編碼為
100610,100620,100620,100630,100640,小麥HS編碼為10011000,10019090,玉米HS編碼為10059000
2 大米種類為Rice (Thailand), 5% broken, white rice (WR),小麥種類為加拿大no. 1, Western Red Spring (CWRS)、 美國no. 1 hard red winter,美國no. 2, soft red w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