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金融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而我國商業銀行如何對自身情況和市場地位進行準確定位,在商業銀行制定國際化戰略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企業國際化測量指數,蘇利文測量方法選取了四類指標作為我國大中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指數體系的指標,剔除部分難獲得指標,同時新增4項資產負債類指標,使該指標體系能更準確的反映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程度。本文選取2008-2012年的指標來動態反應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情況,得出基本結論: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指數普遍偏低,且差異度較大,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并采取差異化發展的國際化發展戰略。
關鍵詞:商業銀行;國際化指數;程度
一、引言
自90年代全球經濟呈現一體化發展趨勢以來,各個國家紛紛通過加入貿易組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組建自由貿易區等方式來促進各自國家同外部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積極融入全球經濟。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目前已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實體,國內財富累積并積極尋找對外投資機會。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國際間資本流動的日益上升,加入WTO后銀行業務的逐漸開放,以及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機遇等現實情況,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銀行國際化競爭的必然結果。而08年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金融環境的修復性發展,各國金融限制壁壘的降低為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從國際經驗上看,國際化是大型商業銀行提升競爭力,擴大市場的重要途徑;從現實意義上看,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等是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必然要求。而為了避免盲目發展,選取代表性指標對自身情況和市場定位進行準確判斷,了解競爭對手,掌握市場環境是制定發展戰略的第一步。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狀況
中國銀行業的海外發展最早可追溯于1917年中國銀行香港分支機構的開設,但由于中國國際貿易活動在改革開放之前非常少,因此,改革開放前中國銀行業算不上正式的國際化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領銜國際化發展,截至2000年末中國銀行在全球擁有575家海外金融機構;中國建設銀行擁有8家分支機構;中國農業銀行擁有5家海外分支機構。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的國際貿易總量進一步提升,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尋求國際投資機會,中國銀行業加快了海外發展的步伐,進入了國際化快速發展的階段。以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為首的中國商業銀行,在進行海外投資的同時,也紛紛建立分支機構、代表處等,初步建立起了以全球服務為布局的金融服務網絡。
三、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程度分析
(一) 國際化發展指數體系的構建
1、相關國際化發展指數參考
世界上銀行的國際化發展歷史已經很久,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很多指數體系來衡量銀行的國際化發展狀況。
(1)企業國際化指數體系
TNI=(FATA+PSTS+PETE)/3(其中,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百分比(FATA);海外銷售占總銷售的百分比(PSTS);海外員工占總員工數的百分比(PETE))。
這種指標體系的數據獲取較為容易,但其考慮的指標較為簡單,難以全面的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程度。
(2)蘇利文測量方法
國際化程度(DOI)=FSTS+FATA+OSTS+TMIE+PDIO(其中,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FATA):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例(OSTS);海外銷售占總銷售的比重(FSTS);高級管理人員的國際經驗(TMIE);海外經營的心理離散程度(PDIO)。)。
該指標模型所獲取的指標較為全面,但如海外經營的心理離散程度等的資料獲取難度較大,適用性不強。
本文重點參考了企業國際化指數體系和蘇利文測量方法,其他相關指標體系還有威爾什和羅斯坦瑞尼的六要素模型體系以及我國學者魯桐提出的國際化蛛網模型體系。
2、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指數體系的構建
本文結合企業國際化測量指數,蘇利文測量方法等指標體系選取了四類指標作為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指數體系的指標,這四類指標分別是選取銀行境外資產/資產、境外利潤/利潤、境外外員工/員工、境外機構/機構,然后構造銀行國際化指數=(海外資產/總資產+海外利潤/總利潤+海外員工/員工總數+海外機構/總機構)/4。
但是為了更清晰、更具體的反映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發展程度,除了對銀行境外資產/資產、境外利潤/利潤、境外外員工/員工、境外機構/機構進行分析外,還應分別選取境外貸款/貸款、境外負債/負債、境外存款/存款、境外營業收入/營業收入4項指標進行進一步分析。這是因為銀行業務主要包括資產類業務、負債類業務,貸款是資產類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存款是負債類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營業收入可以更清楚的反映業務收入情況。為了形象的反映我國大中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狀態最近階段的發展動向,本文將選取2008到2012年間的指標來動態的反映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狀況,但是在通過指數體系進行衡量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程度時只會使用2012年的指標。
圖2.1 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圖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指數的實證分析
為了對上述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指標進行實證分析,本文選取了6家國內主要商業銀行2012年度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分別是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招商銀行。同時,為了比較分析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著名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發展程度的差距,本文計算了花旗集團、匯豐集團和渣打銀行的國際化指數進行參照。以下數據均來自于各銀行2012年年報。
下面就通過銀行國際化指數=(海外資產/總資產+海外利潤/總利潤+海外員工/員工總數+海外機構/總機構)/4進行衡量。
表2.2 銀行國際化指數衡量表
數據來源:根據各銀行2012年年報整理而得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中國銀行在8種指標中得值均為最高,是我國國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在資產類指表與負債類指標中得值低于中國銀行,但高于農業銀行、招商銀行,說明這三家銀行的海外業務在國內同行中相對較好。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在8類指標中總體得值較低,其國際化發展尚有一段很長的道路。
上述銀行的國際化發展程度在國內的排序已經清楚,但與國際上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大中型商業銀行還有多大差距呢?從上表可以看到發展較成熟的跨國銀行的國際化指數均在50%左右,渣打銀行的國際化指數已超過80%,而我國在海外發展最好的中國銀行的國際化指數也僅有12.79%,工商銀行、交通銀行的國際化指數在4%左右,其余三家銀行的國際化指數均在2%以下。這說明我國商業銀行整體來說不具備國際化要求,與發展成熟的國際化銀行尚有很大差距,但是某些個體已有一定基礎。也說明對任何一家商業銀行來說,海外經營均有著廣闊的空間和前景等待他們去挖掘創造。
四、對策與建議
我國商業銀行應積極拓展國際化業務。
鑒于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程度不高,而面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我國對外貿易和金融經濟實力增強的現狀,我國商業銀行應積極拓展國際化業務參與國際金融資源分配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搶占。
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應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
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程度具有較大差異,因此應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和吸收國外知名商業銀行的成功案例。如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國際化業務、機構等已初具規模,可以借鑒花旗集團、匯豐銀行的全能化銀行發展戰略。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則可模仿美洲銀行、美聯銀行、富國銀行、三菱東京日聯等銀行,采取立足國內,在做穩做大國內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的策略。
浦東發展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則可以采取特色化發展的戰略,專注于特色化產業業務,特色化產業渠道,或特色化專業市場等。
參考文獻:
[1]Mervyn Keith Lewis, Kevin Davi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M].Philip Allan Publishers Ltd, 1987:110-115.
[2]Welch, Lawrence S. Welch, Louise C. Young and Ian F. Wilkinson.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s in Export Promotio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1988: 66-82.
[3]陳岱孫, 厲以寧.國際金融學說史 [M] ,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1,42.
[4]郝飚(2000),西方銀行業的國際化對我國的啟示[J].武漢金融,2000(8):32-34.
[5]王晞,跨國銀行進入中國決定性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 ,2005(8):63-71.
[6]Denizer, Cevdet A. Foreign Entry in Turkey’s Banking Sector: 1980-97[R]. the World Bank WP No: 2462, 2000(10).
[7]Focarelli, D. and A. Pozzolo. The 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Shareholding: An Analysis with Bank-Level Data from OECD Countrie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Bank Structure Conference, 2000(5).
[8]樊增強,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因素及其戰略選擇[J].國際經貿探索,2005(11):66-69.
[9]周天蕓、王澤高,發展中國家銀行國際化的影響因素研究[J].海南金融,2009(8):41-45.
[10]舒少澤,論企業國際化進程與衡量指標[J]. 統計與決策,20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