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汽車發展國際化,競爭激烈化,國內汽車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的大前提下,上海汽車產業創新能力弱的問題日益突出,本文基于上海汽車產業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提出通過并購整合提高上海汽車產業創新能力的命題,運用因子分析法,對上海汽車產業的并購績效進行實證研究,找出影響并購績效變化的關鍵因素以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創新能力 汽車產業 并購 業績 研究
1、引言
上海汽車產業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以上汽集團為中心,二線汽車企業和零部件企業為支撐的“1+X”產業格局。2013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達到449萬輛,但是這些成就的取得大都歸功于合資品牌的功勞,其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僅有20萬輛,僅占其總銷量的4.45%左右。當前上海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主要是由中國汽車具有的廣闊市場空間帶來的,并不是通過技術創新而帶動的。在國際汽車行業激烈競爭,國內汽車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的大前提下,上海汽車產業的創新能力弱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使上海汽車做大做強仍然面臨許多挑戰。
侯漢坡等(2009)認為企業應該通過技術并購的方式來提高持續創新能力。他們概況了技術并購實施形式,即技術互補型、技術完善型和進入新領域型,并依據各個并購形式提出了隔離整合、全面整合、界面整合三種整合模式。趙宸浩(2010)通過對美國信息產業并購的實證研究,得出通過并購獲取外部信息資源對于企業持續創新的提升有積極的補充作用。本文基于上海汽車產業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運用因子分析法,以財務比率為指標,選取上海汽車產業在2006年——2010年的并購數據,得出并購并沒有實際有效提升上海汽車產業的創新能力的結論,由此提出建議。以促進上海汽車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最終實現做大做強的目的。
2、研究方法設計
2.1 研究假設
本文將專利申請數作為主要指標反映上海汽車產業的持續創新能力變化趨勢。主要原因是,首先專利申請是衡量企業創新活動產出的重要指標。其次,雖然反映企業創新能力的指標較多,但具有統計數據的量化指標較少,因此在其他數據難以獲取的情況下,采用專利申請數反映上海汽車產業的創新能力有一定的合理性。
2.2 研究方法及指標選取
因子分析的意義在于通過對眾多變量進行選取,將具有相關聯的變量進行歸類,最終得到綜合性指標,用以反映原有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因此,本文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管理能力四個方面選取了8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與償債能力呈正相關;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與盈利能力呈正相關;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與運營能力正相關;資本增值率、資本積累率與管理能力呈正相關。
3、因子分析過程
3.1相關性檢驗
首先考察選取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是否適合采用因子分析提取因子。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計算結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
相關系數矩陣計算結果表明,大部分相關系數值大于0.3,各變量之間具有較強的線性關系,能夠提取公共因子,適合因子分析。
(1)提取因子
根據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因子分析初始解表明,原有變量的所有方差都可以被解釋,變量的共同度均為1,同時大部分變量的信息可被因子解釋,變量的信息丟失較少,因此,因子提取的總體效果比較理想。
(2)分解總方差
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后,計算原有變量的總方差,計算結果如表2-2所示:
表2-2 總方差表
根據總方差計算結果,前四個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前四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9.012%;從第五個因子開始,特征值都比較小,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很小,因此提取四個因子是合適的。
(3)因子的命名
通過采用方差最大法對因子載荷矩陣的變量進行因子命名,資本累計率和資本增值率與第一個因子具有較高的載荷,因此將第一個因子命名為資本因子;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與第二個因子的載荷較高,將其命名為周轉因子;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與第三個因子載荷較高,將其命名為流動因子;凈值產收益率和銷售凈利率與第四個因子有較高載荷,將其命名為收益因子。
(4)計算因子得分
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計算各因子得分:
資本因子=-0.206*存貨周轉率+0.248*應收賬款周轉率+0.011*流動比率-0.209*速動比率-0.332*銷售凈利率+0.169*凈資產收益率+0.535*資本增值率+0.541*資本累計率;
周轉因子=0.229*存貨周轉率+0.562*應收賬款周轉率-0.078*流動比率-0.059*速動比率-0.258*銷售凈利率+0.073*凈資產收益率+0.182*資本增值率+0.187*資本累計率;
流動因子=0.014*存貨周轉率-0.019*應收賬款周轉率+0.509*流動比率+0.582*速動比率+0.023*銷售凈利率-0.114*凈資產收益率-0.091*資本增值率-0.095*資本累計率;
收益因子=0.05*存貨周轉率-0.456*應收賬款周轉率-0.06*流動比率+0.096*速動比率+1.199*銷售凈利率+0.422*凈資產收益率-0.251*資本增值率-0.26*資本累計率;
圖2-1 各因子趨勢分析圖
■
3.2 綜合績效趨勢分析
通過主成分方差貢獻率計算綜合績效函數來考察并購前一年到后三年的綜合績效變化。其中Fi為綜合業績,ai表示第i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cij表示第i個因子第j年得分。綜合績效函數如公式(1)所示:得出上海汽車在2006-2010年的綜合績效趨勢線。
■ (1)
3.3 專利申請數與各因子的相關關系
通過運用SPSS,得出專利申請數與各因子相關關系。專利申請數與各因子相關關系計算結果表明,專利數與資本因子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072,專利數和周轉因子有一定的相關關系,但也只達到了0.368,相關程度并不高;與資本因子和收益因子的相關程度雖然為正相關,但相關關系更低,僅為0.043;與流動因子為負相關關系為-0.368,專利數對企業的資金流動呈相反的變動。
4、研究結論
(1)并購對上海汽車產業的綜合績效的沒有形成積極的互動作用。
并購綜合績效趨勢圖(圖2-1)表明,發生并購的當年以及并購后一年上海汽車產業的整體綜合績效不斷下降,雖然在并購后第二年開始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上還是低于并購前一年的績效。究其原因,忽視整合是綜合業績下降的重要原因。
上海汽車產業要想達到“1+1>2”的并購目的,必須以提高創新能力為主導,在戰略、業務流程、知識、人力資源方面進行調整,從而獲得持續價值增。
(2)上海汽車企業的并購整合并沒有以持續創新能力為導向。
由圖2-1表明,上海汽車企業并購后的持續創新能力并沒有顯著提高。這主要是由于并購后忽略了對持續創新能力的培養,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本文認為上海汽車產業不能片面追求并購規模經濟效益,必須盡快建立以持續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并購整合模式,才能有效促進上海汽車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各個因子與持續創新能力沒有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從圖2-1可知,持續創新能力只與周轉因子的相關關系比較明顯,與收益因子、資本因子、流動因子沒有形成顯著相關關系。由于持續創新能力是具有很強的持續性、綜合性過程,只有與這四個因子都建立顯著的相關性,上海汽車產業才能真正形成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薛薇.SPSS統計分析方法及應用(第二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336-338.
[2] 陳重.企業重組與管理整合[M].經濟學出版社,2001:223-235.
[3] 王長征.企業并購整合—基于企業能力論的一個綜合性理論分析框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99-201.
[4] 何艷桃,王禮力.基于核心競爭力培育的并購后管理整合淺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91-92.
[5] 姚水洪.并購整合問題研究—面向核心競爭能力提升的并購后整合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23-225.
[6] 佟環.企業并購后的整合[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