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1992-2011年相關時序數據為樣本,對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作用機理進行探究并分析了三者之間的短期波動和長期均衡關系。實證結果不僅量化了三者之間的計量關系,而且表明了變量間長短期不同的作用機理,最后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析對實證結果進一步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政府衛生支出 財政收入 經濟增長
一、引言
改革開放特別是1992年之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在追求經濟社會發展過快的同時,社會各層次矛盾也隨之而來,財政收支政策不完善、城鄉二元體制分化、公共服務水平較低、醫療教育發展進度緩慢等[1]。因此中央提出和諧社會的理念,在實現社會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各方面也要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大業。經濟增長、財政收入、政府衛生支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經濟增長是一國綜合實力的直接體現,而財政收入對于穩定公共部門職能發揮、穩定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財政收入過快使社會壓力增加,制約經濟發展活力;過慢則是公共部門行使職能的資金動力受到約束[2];對政府衛生支出而言,它作為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部分,過大則必然對政府財政收支形成很大壓力,過小則難以提高社會醫療服務水平[3]。就衛生支出與經濟增長而言,在國外研究中,Kleiman(1974)和Newhouse(1977)首先對人均衛生支出和人均GDP關系進行了研究,利用13個國家的數據,發現GDP對衛生費用的解釋程度可達92%,揭開了對衛生支出研究的序幕。隨后Hitiris和Posnett(1992)、Gerdtham(1998)、Clementaetal(2004)都對衛生支出、衛生費用和GDP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了衛生支出與其他因素的相關性、衛生支出的解釋力度以及政府衛生支出政策的效果等問題。國內研究中,一些學者主要利用計量的方法,從實證角度對衛生支出與經濟關系進行研討,表明我國醫療發展略快與國民經濟發展(趙郁馨,2000),政府衛生支出彈性為1.22、1.319、1、2(王俊,2007;陳洪海,2005;趙郁馨,2000)以及經濟增長是衛生支出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何平平,2006)等內容。
二、實證分析
1、研究方法和數據說明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協整理論和VEC模型對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三者間的關系計量研究,在研究三者短期動態和長期均衡關系前檢驗了數據的穩定性,防止了偽回歸等問題。最后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對三者的動態關系進一步探究,分析了其中原因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2)數據說明
采用的相關數據的年度為1992-2011,1992-2010年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1年數據來源于《社會統計公報》和相關會議內容。實證過程中為了消除變量統計單位不同帶來的異方差,進行對數處理。fhe表示政府衛生支出,fr表示財政收入,gdp表示經濟增長變量。
2、ADF檢驗
為了消除回歸失真的情況,實證前采用ADF法對數據做平穩性檢。發現Ln(fhe)、Ln(fr)和Ln(gdp)一階和二級變量在5%置信度下均存在單位根,不穩定。而二階差分表現出較好的穩定性。滿足模型同階變量穩定的要求。結果如表1.
表1 變量ADF平穩性結果
注:☆、☆☆表示一階變量和二階變量;(C、K、T)中表示截距、時間趨勢和滯后階數。滯后階數有SIC原則確定。*、**表示在1%和5%置信水平上顯著。數據由eviews5.0所得。
3、 Johansen協整檢驗
Johansen協整檢驗中,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主要觀察矩陣的秩(矩陣秩與其非零特征根的向量數量相等),通過非零特征根個數檢驗變量間的協整關系[4]。Eviews分析結果反映了在5%顯著水平存在協積關系且有兩個協積向量。
I. Ln(fhe)=8.7489Ln(gdp)-4.0216Ln(fr)
(3.0120) (2.0972)
II.Ln(fhe)=-0.5098Ln(fr)
(0.3048)
Ln(gdp)=0.4014 Ln(fr)
從協整關系看出,GDP與政府衛生支出成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8.7489),政府收入與政府衛生支出是負相關關系(I中相關系數-4.0216,II中先關系數—0.5098)。表明長期靜態均衡中,經濟增長對政府衛生支出的貢獻率很大,而政府收入增加反而會減少政府衛生支出。檢驗結果如表2
表2 Johansen 特征根跡檢驗結果
4、VEC(誤差修正模型)
誤差修正模型構建的是含有協整約束變量的模型,能反映變量間短期動態關系,彌補了Johansen中長期靜態協整關系的不足。根據eviews分析結果得出如下三個誤差修正模型。Eviews分析結果如表3。
■
在三這個模型中可以看出,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0.0478、-0.0255和-0.0567,都很小,這說明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向均衡狀態調整的速度都比較緩慢的,即穩定關系的失衡對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大[5]。
第一個模型反映了政府衛生支出對其他兩個變量的敏感程度。可以看出,gdp滯后一期變量與政府衛生支出正相關關系,與協整關系中不同的是,財政收入的滯后一期變量和二期變量都與政府衛生支出成正相關關系,且短期滯后變量對政府衛生支出的影響較大(0.7735>0.1452)。從另外兩個模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滯后一期還是二期,財政收入的增長都會引起GDP的減少,在短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的增長,而gdp的增長會引起財政收入的增加。
表3:誤差修正模型結果
注:表中涉及的變量值對原始變量的對數值,D(*(-1))表示變量的一階差分,D(*(-2))表示變量的二階差分。
5、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考察的是隨機擾動項標準差的沖擊作用于內生因素未來值和當前值的程度,它可以反映在外部條件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長期作用。因此,為了進一步探究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與GDP間關系,在協整關系和VEC模型基礎上建立三者的脈沖響應函數關系。由于是反映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三者變量的關系,將某一因子作為內生變量,另外兩個因子作為外部沖擊變量,結果表明,長期經濟增長對政府衛生支出的沖擊是正的,而財政收入的增加對政府衛生支出沖擊反而為負,財政收入與GDP的相互沖擊始終為負。
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基本原理是將某個系統變量中的X個內生變量波動情況按其形成緣由分解為X個與方程信息相關聯的組成部分,從而得到各個信息對模型內生變量的相對重要程度。根據方差分解理論,將政府衛生支出的預測均方誤差進行分解。方差結果顯示,GDP對政府衛生支出的解釋力度遠大于財政收入,從第三期起,GDP對政府衛生支出的解釋力度集中在45%左右。具體結果如表4
表4 政府衛生支出的方差分解結果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政府衛生支出、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間的計量研究及結論分析,為當前醫療衛生支出水平、稅收水平等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基于上述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首先,經濟穩定增長才是解決當前政府醫療支出困難的關鍵。分析中發現,經濟增長是財政收入和政府衛生支出的有力保障,這就使我們要更加堅定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方位提高經濟實力水平,從而強有力的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其次,合理優化稅收規模,從而改善經濟社會穩定發展。財政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國家稅收,稅收規模也一直是國家探究熱點。分析中財政收入對于經濟增長和政府衛生支出都有很大影響,且長短期財政收入規模對于經濟社會作用效果不同。追求短期經濟發展,應減少稅收,使經濟發展阻力減小,增添經濟發展活力;雖然長期財政收入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作用系數較小,所以一定要尋求長短期稅收規模的均衡點,防止由于長短期經濟目標不同所致的稅收收入規模沖突[6-7]。
參考文獻:
[1]范曉莉. 財政與稅收[J].城市化、財政分權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相互作用的計量分析,2012(3) 44—53
[2]遲美青.區域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研究 [D].山西財經大學
[3]孫菊.中國衛生財政支出的實證分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 應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蔡榮生等.財政研究[J].低碳、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VEC 模型和脈沖響應函數的實證分析 2012 (6) 33-36
[6]吳玉霞.稅務研究[J].稅收的經濟增長效應 2011(5) 71-78
[7]何其春.經濟研究[J].稅收、收入不平等和內生經濟增長 2012(2) 4-14
[8]徐菁 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慣性研究[D].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