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負債業務已經突破了傳統模式,創新出許多新型金融業務,較為突出的是推出的多種銀行理財產品。這些新型業務大部分本質上屬于銀行的負債,但均沒有納入相應的表內會計科目核算,從而避開了存款準備金的管理,致使貨幣政策執行效應被弱化、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存款進一步流失成為可能且增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患,值得關注。
關鍵詞:金融機構 負債業務 變化 準備金政策 影響
一、銀行理財產品開展情況及趨勢
目前,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增幅開始趨緩,股市下行趨勢明顯,房地產調控力度加大,居民投資房產、股市、基金的熱情減弱,投資者可選擇的投資品種相對較少,加之,存款負利率化嚴重,居民理財意識增強。因此,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十分看好理財產品的未來發展前景,理財產品也將是其今后著力打造的品牌業務。
在創新方面,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一直在不斷探索,不斷豐富理財產品的背景和內涵,尤其是在銀監會新規出臺后,加強了對理財產品種類的把關,并強化了對理財產品風險的揭示,在產品利率結構方面采取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結合的發行方式。
隨著最新市場變化和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逐漸規范,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方面通過市場調研,第一時間了解投資者或分支機構的理財需求,為他們設計個性化理財產品;另一方面,嚴格執行銀監會的相關規章制度的要求,從根本上杜絕合規風險。在總體上,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的發展仍執行“穩健開展,逐步壯大”的發展規劃。為此,機構負債業務結構日趨變化,以存款為主的被動負債占比有所下降,非存款類的主動負債呈現出不斷上升態勢,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負債業務的變化對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政策必將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使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二、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對存款準備金政策造成的影響
(一)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加大了貨幣信貸調控難度
銀行理財產品將銀行“表內業務”轉化為“表外業務”的功能對貨幣政策實施效果形成挑戰。首先,銀行利用理財產品的表外屬性規避了信貸規模調控政策,削弱了中央銀行“窗口指導”政策工具的效用。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著眼點是對信貸規模和貨幣供給量進行控制,但所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沒有將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其相應投資行為納入其中;其次,銀行理財產品實質上類同銀行儲蓄存款,但卻大量計入銀行表外業務,不受存款準備金制度約束,使得應該在儲蓄存款項目下按比例繳存存款準備金的這部分資金脫離控制,游離于政策調控之外,削弱了存款準備金制度的預期效果;此外,理財產品使儲蓄存款轉化為企業存款,不僅存在融資行為,而且還創造派生存款,增加了貨幣信貸監測和調控難度。
(二)銀行負債業務變化縮小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的計提基數,從而降低了實際提繳的法定準備金
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創造出的介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之間或逃避計提法定準備金的新型負債種類來減少實際提繳額。近年來,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升溫,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都紛紛公開發售以央行票據為主要投資方向的人民幣理財產品。由于法定存款準備金實際提繳額與金融機構負債總額的不對稱,從而使事實準備金率低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并且因近年來金融創新的不斷變化發展,該缺口正在不斷擴大,使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工具的作用力被削弱,更由于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發展的不均衡,直接導致存款準備金這一貨幣政策調控的失衡,降低其有效性和公平性。
(三)銀行理財產品使存款準備金政策退化為常規性工具
對銀行體系資產負債表有收縮功能的理財產品減少了存款準備金基數,增加了銀行的可用資金(超額準備金),減弱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收縮銀行可用資金的作用。因此,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較少使用的被認為是三大貨幣政策中利器的存款準備金率,在中國卻退化成比基準利率調整更加頻繁的常規性工具。相反,如果理財產品的到期,也會導致銀行可用資金的收縮。理財產品的發行與到期對銀行可用資金的影響也導致了貨幣市場不必要的大副波動,這些都與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無關。
三、基層央行現行存款準備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存款準備金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當前,存款準備金管理制度是金融機構在經營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基本制度。1983年以來,人民銀行先后出臺多部規章,對存款準備金管理進行改革,但未進行系統化整合,形成完善管理體系,致使許多存款準備金管理規定散見于多部法規制度中,諸多問題在內容上存在不銜接、不明確的問題,影響了基層人民銀行對法人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的管理效果。
(二)金融機構所繳存款可信度低。目前,人民銀行金融機構的考核依據是旬末日存款余額。但是受各行(社)業務考核和經營方略的影響,月末數往往是存款余額的高峰,而上旬末則通常是余額的谷底,因此,旬末日余額數往往不能反映一旬來資金運用的真實情況,也不足以成為調整存款準備金的依據。
(三)法定與超額存款準備金賬戶合并,加大了管理難度。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銀發〔1998〕118號)的規定,法定存款準備金與超額存款準備金合并為一個“存款準備金”賬戶在支付系統里核算。法定存款準備金沒有人民銀行的批準不得動用,而超額準備金調整的權力則掌握在金融機構手中。日間操作中,超額準備金的頻繁變動使整個賬戶余額不斷變化,一方面不利于央行對法定準備金進行監測,另一方面由于核算系統沒有當日提示和鎖定功能,時常發生因超額準備金透支而擠占、挪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的事件。
(四)存款準備金管理部門與實施部門不統一。法定存款準備金作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屬于貨幣信貸部門的職能,人民銀行總行明確規定由貨幣信貸部門對存款準備金進行管理、督查和處罰,同時將存款準備金交存范圍會計科目的審訂、報表審查、資金收繳、日常考核等具體操作交由會計營業部門實施辦理。這雖然整合了各部門的優勢力量,但同時也造成貨幣信貸部門履職的困難,使其對存款準備金的繳存、變動情況缺乏必要的掌控,難以進行及時的政策效應分析,一旦商業銀行出現支付困難,信貸部門只能被動應付,批準動用法定存款準備金。
四、政策建議
(一)完善對存款準備金繳存情況的監督機制。一是改變考核依據,由按旬末日存款余額改為按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平均余額考核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平均余額為依據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能有效地防止由于金融機構績效考核而產生的存款虛增或搬家,從而更真實的反映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的情況。二是強化監督檢查。人民銀行要依法加大現場、非現場檢查力度,核實繳存存款資金來源的真實性、核算科目的正確性、報表反映的全面性和繳存金額的合理性,確保金融機構認真執行存款準備金管理規定,足額、及時地完成準備金繳存工作。三是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饋機制。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系和溝通。對存款準備金制度實施過程中的相關問題,要求金融機構按規定程序和渠道,向人民銀行進行必要的信息反饋,人民銀行內部也應完善相應的信息處理及反饋程序。
(二)制定統一完善的存款準備金制度。人民銀行總行應對存款準備金的繳存基數、繳存期限、繳存方法、繳存科目、核算手續、考核辦法、處罰規則等方面作統一規定和要求,改變當前相關規定之間不協調、不配套的問題。同時,對財政性繳存款等對準備金管理有影響的相關問題制定明確的制度;對金融機構新開辦業務、新開發的產品及時做出制度規定上的調整,避免金融機構少繳、漏繳存款準備金。
(三)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實行分戶核算。改變存款準備金賬戶與備付金賬戶“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將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分戶核算,法定存款準備金賬戶專門用于核算法定存款準備金繳存情況,未經審批不得動用。另外設立超額存款準備金戶用于辦理金融機構的資金往來調撥。這樣便于人民銀行相關部門進行考核和及時了解法定準備金的變動情況,并且從根本上杜絕核算系統自動動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的情況發生。
(四)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實踐證明,在金融創新活躍的背景下,以信貸規模控制為代表的數量型非市場化調控手段操作難度加大,因此應該審慎使用此類工具,維護宏觀調控部門的市場化形象。同時,為增強存款準備金政策效力,建議改革其付息制度。在短時間內徹底取消存款準備金付息制度可能引發較多爭議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增加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價格性調節功能,按照貨幣信貸政策導向對不同金融機構實施差異化的存款準備金利率,提高或降低金融機構準備金鎖定資金的收益水平,引導其合理均衡投放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