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結構性減稅政策,以減輕企業稅收負擔,支持企業渡過經濟危機難關,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目的。結構性減稅政策實施效果究竟如何?企業是否得到真正實惠?作為地方經濟發展主體的中小企業生存狀況是否得到改善?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衡陽市中心支行通過抽樣調查和實地走訪方式,對轄內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稅負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稅收優惠效果不甚明顯,稅負依然偏重,中小企業經營依然較為困難;亟需進一步優化稅制,有效降低稅負,規范管理,改進服務,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采集樣本企業70戶,調查年限為2008-2012年,數據主要來源于稅務部門。樣本企業涵蓋小型、中型、大型等3類企業,中小型企業63戶,占全部樣本企業的90%(圖1)。
■
來自有色金屬冶煉、鹽鹵化工、非金屬礦物制品、專用和通用裝備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支柱產業,以及生物制藥、新能源、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重點發展產業(表1)。
表1:樣本企業分行業統計表
2012年,63家樣本中小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6.27億元,較2008年增長58.2%,年均增長11.6%;實現稅前利潤16.7億元,較2008年增長62.5%,年均增長12.5%。
二、稅負狀況
(一)中小企業納稅額增速遠高于大型企業納稅額增速。2008-2012年,63家樣本中小企業上繳各項稅金由4.88億元增長到9.1億元,年均增長17.3%;其中小型企業納稅額年均增長21.9%,中型企業納稅額年均增長12.8%。而同期7家樣本大型企業納稅額年均增速最慢,為10.4%。(圖2)
圖2:2008-2012年樣本企業稅收增長情況
■
(二)中型企業稅負最高,小型企業稅負總體呈上升趨勢。2008-2012年,70家樣本企業年均稅負為6.4%,其中中型企業稅負最高,年均稅負為7.5 %;小型企業次之,年均稅負為 6.3%;大型企業稅負最低,年均稅負為5.3%(圖3)。從稅負結構上看,增值稅和所得稅構成中小型企業稅負的主體,2012年中、小型企業增值稅和所得稅合計分別占其納稅總額的67.6 %和78.3 %。
■
(三)中小企業對稅負偏重反映強烈,利益訴求高漲。調查問卷顯示:一是當前中小企業的稅負偏重。在63家被調查的中小企業中,認為“稅負非常重”的企業占32.6%,認為“稅負較重”的企業占40.7 %;認為“稅負較輕”的企業僅占3.1%;另外23.6 %的企業認為稅收“稅負一般”。二是稅收優惠政策對中小企業作用欠明顯。29.5%的中小企業反映“優惠政策較多,但實效少”,41.5%的中小企業反映“優惠政策少”,有16.3%的中小企業反映“沒有優惠政策”,僅有12.7%的中小企業反映“政策較多、實效較多”。三是中小企業利益訴求高漲。有85.6%的企業反映需要降低企業稅率,有65.3%的企業反映需要增加中小企業的各種補貼,有95%的企業反映希望規范稅費征收。
三、主要原因
(一)涉稅種類較多,重復征收突出。目前,中小企業除繳納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主要稅種外,還需繳納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土地使用稅等,綜合稅率較高。一直以征收營業稅為主的第三產業重復征稅情況較為突出。據某經濟型賓館反映,如將所繳營業稅全部改征為增值稅,每月少繳稅金不低于1000元。隨著近年來衡陽市現代服務業的迅速發展,這種重復征稅的情況進一步加重。
(二)收費項目繁多,非稅負擔較重。目前,企業除繳納各項稅金外,還須繳納名目繁多的費用,如:社保五險一金、教育附加費、水利建設費、地方教育費、殘疾人就業基金、工會經費,以及工商、環保、衛生、質監、公安等眾多部門征收的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甚至還須繳納培訓費、辦證費、安檢費、會費等不確定收費。各種隱性、顯性稅費加總后,樣本中小企業的實際稅負均在2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0%左右,繁重的稅費加重了企業負擔,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
(三)退稅拖欠嚴重,增加企業負擔。在近幾年地方經濟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財政部門為完成地方政府下達的財政收入考核任務,拖欠企業退稅的現象較為嚴重,造成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如2011年初,衡陽5家資源回收企業根據文件規定申請退稅,經地方國稅、財政、省財政專員辦逐一審核后同意退付增值稅總計8494萬元,但當年只給其中3家企業退付3068萬元,另外2家企業共計5426萬元的退稅款直到2013年5月才拿到,拖欠時間長達兩年。
(四)優惠政策有限,作用大打折扣。調查發現,有的優惠政策實施不持續、受益時間短、覆蓋范圍有限,對企業發展支持作用不明顯。如2008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通知,規定從2009年1月1日起對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取消增值稅免征政策,必須按17%的稅率全額繳納增值稅,并對該類企業給予兩年的“先征后退”優惠政策,凡符合條件的一般納稅人2009年退稅70%,2010年退稅50%,2011年將不再享受退稅優惠。據某廢銅回收企業反映,該政策實施使之稅負難以承受,極大影響了其生存發展。
(五)預繳稅款普遍,企業不堪重負。調查發現,近年來,政府給稅務部門下達的征收任務一年比一年重,在正常合理征收入庫無法完成政府預定目標的情況下,稅務部門要求企業預繳下年度稅款,以確保當年任務完成。部分企業迫于政府和稅務部門的壓力,不得不予以配合。如某有色金屬公司反映,近4年來公司一直在預繳稅金,截止2013年4月底,該公司應交稅費為-36385萬元,其中增值稅為-21336萬元,地方各稅為-15049萬元。稅金預繳,占用了公司流動資金,進一步加重了公司資金緊張局面,增加了公司虧損,至今年5月末,公司2013年虧損達8992萬元,加上前期虧損及存貨跌價的影響,已經達到承受極限。據統計,2012年,樣本中有35家中小企業共預繳稅款高達2億元,占其總納稅額的45%。
四、不利影響
(一)中小企業稅負偏重,影響的是利潤。受稅收負擔偏重,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及融資成本貴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的利潤空間擠壓殆盡,利潤“比刀子還薄”,削弱了中小企業資本積累和持續發展的動力。調查顯示,2012年,63家樣本中小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1%,其中12家出現虧損。
(二)中小企業稅負偏重,影響的是實體。實體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高稅負下,一些中小企業認為“干實體錢來得慢”,無利可圖甚至是虧本。因此資金不用于技術創新、投資新項目,而是轉向民間借貸、過橋等虛擬經濟領域,以錢生錢,最后造成“產業空心化”。如轄內某銅業集團公司,于2011年投資5000萬入股某小額貸款公司,而其銅加工主營業務投入逐年減少。
(三)中小企業稅負偏重,影響的是信心。在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嚴峻形勢下,信心比黃金還重要。但超重稅負直接打擊了中小企業的投資信心,企業投資意愿下滑。在63戶中小企業問卷調查中,48戶選擇“不增加投資”,占比高達76%; 10戶選擇“觀望,看一看再說”,占比為16%。
(四)中小企業稅負偏重,影響的是民生。就業是民生之本,中小企業吸納全市75%以上的就業人員。但是在重稅負下,中小企業尤其是加工業、制造業、一般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沖擊較大,裁員現象突出,造成失業率上升。如某成衣制造公司2012年生產工人總人數120人,比2011年減少60人,裁員率達33%。另外,由于高稅負擠占了利潤空間,影響了企業內部收入分配,企業員工工資收入增長緩慢,分配結構向政府部門集中,產生了新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
四、對策建議
(一)優化稅制,全面實行結構性減稅。繼續深化結構性減稅政策,進一步加快推進“營改增”改革步伐,拓寬改革范圍,減少流轉環節的重復征稅,有效降低稅負水平。
(二)規范收費,減少企業費用負擔。對現行收費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加強清理整頓,從根本上遏制亂收費、亂罰款等行為。對必須保留的少量政府收費項目,實施規范化財政管理,加強人大監督和社會監督,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
(三)改進服務,降低企業納稅成本。一是財稅部門要為中小企業創造公平的稅收環境,企業享受的退稅政策要切實執行到位,減少地方行政干預。二是降低中小企業的納稅費用。如積極推廣財稅庫銀橫向聯網電子繳稅、國地稅聯合辦稅和“同城通辦”服務模式,適當放寬中小企業開票限額,降低發票領購成本等。三是加強稅收政策宣傳和咨詢輔導,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稅收籌劃技能,盡量減少中小企業因不熟悉稅收政策法規而造成的相關損失。
(四)完善政策,強化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切實給中小企業帶來實惠。如對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的稅收優惠整體訴求要引起重視。盡快研究制定符合回收企業實際情況的稅收政策,切實解決回收企業稅負過重問題,充分發揮稅收的引導和調控作用,促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五)轉變觀念,緩解企業壓力。地方政府要轉變長期存在的“唯財政收入、唯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觀,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總體要求,合理制定財政收入目標,嚴格依法征稅,杜絕征收“過頭稅”,切實緩解企業生存壓力。